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使

使

①使者统称。《周礼·秋官·小行人》: “待四方之使者”。注: “使者,诸侯之臣,使来者也。”秦汉以降,大率交聘敌国、通接殊域、劳问远方、安辑新附、慰抚兵役、分给赈赐、采风俗、询民事、究吏治、察狱讼、搜访遗滞、刺举奸滥,皆临时差遣使者。②朝廷派赴地方之军政长官。南北朝时有使持节,掌一州之军政大事。唐朝中期以后,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为地方常设官。③职官本制以外的差遣。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一《杨国忠诸使》:“杨国忠为度支郎,领十五余使。至宰相,凡领四十余使。”唐武则天至德宗时,是使职出现最多的时期。整个唐朝出现的使职在140以上。其中,部分使职逐渐演为主管专项或部门行政事务的长官,如三司使、枢密使等,详见各有关使职条。④ 皇帝侍从之首领。唐、宋时期,皇帝侍从多以使职统领,如唐朝有内诸司使,宋朝有横班、东班、西班诸使。宋朝又有大、小使臣之别。


1、朝廷特派执行某种任务的专职官员称使、或使臣、使者。《左传·成公九年》:“兵交,使在其间可也。”《汉书·苏武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朝廷派赴地方的军政长官。如南北朝时的“使持节”,掌管一州的军政大事。唐朝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等,成为地方上的常设官员。除此之外,以使名官者颇多,如盐铁使、转运使、通政使、布政使、按察使等。

猜你喜欢

  • 协忠大夫

    官名。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置,为正五品武阶官。武阶官名。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置,秩正五品。

  • 右拂

    官名,天子的辅佐大臣,因站在天子的右边,故称右拂。与左辅对称。拂,通弼,辅助。见《汉书·王莽传》。

  • 仓使

    官名。金朝在各仓置使,正八品,掌仓廪畜积、受纳租税、支给禄廪之事。佐官有副使,正九品。其属有攒典,掌收支文历,行署案牍。仓子,掌斛斗盘量,出纳看守之事。见《金史·百官三》。官名。金置于外路,掌仓廪蓄积

  • 提举汴河堤岸司

    官署名。掌修治汴河堤岸事务。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诏本司隶都水监。

  • 同知审官东院

    官名。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改同知审官院置,元丰(1078—1085)改制废。

  • 户部催辖司

    官署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置,总领户、度、金、仓四部财赋。

  • 官缺

    即官员之缺分。为内外官缺之统称。清朝中央及地方各级衙署之官员皆有法定之员额,此种空缺之员额称为缺分。凡内外官之缺,有宗室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内务府包衣缺、汉缺之不同,按旗籍分别选授。

  • 上京城隍使

    武官名。辽置,见“上京城隍使司”。

  • 三旗包衣前锋营

    简称“包衣前锋营”,旧名“解马营”。清朝内务府中负责演习马上技艺之军事组织。乾隆十三年 (1748) 置。每旗设委署前锋参领二人,前锋校二人,委署前锋校二人,蓝翎长四人。内务府所属军队。清乾隆十三年(

  • 宫教博士

    宦官名。北齐长秋寺掖庭署、晋阳宫署、中山宫署置,各二员,从九品。隋朝内侍省掖庭局置二员,从九品上。唐玄宗开元(713—741)末改中书省文学馆内教博士置,隶内侍省掖庭局,二员,从九品下。掌教习宫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