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官名。魏晋南北朝置五兵尚书、七兵尚书,掌军事枢务,十六国后燕、西秦、北凉所置则称兵部尚书,为尚书省兵部曹长官。西魏尚书省分十二部,改七兵为兵部,或说置尚书。西魏末、北周改置兵部中大夫,属夏官府。隋、唐置此为尚书省兵部长官,正三品。唐朝多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渐成虚衔,不治部务。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先后改名司戎太常伯、夏官尚书、武部尚书,寻各复旧。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不预本部公务,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二品。南宋与侍郎往往不并置。辽朝为南面朝官。金初与尚书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 (1140) 始分置,正三品。元初或与刑、工部合署,员额不等,后分置,定置三员,隶中书省,正三品。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罢中书省,遂直隶皇帝,管理军政,职权颇重。置一员,景泰(1450—1456)中增设一员,协理部事,天顺(1457—1464)初罢。或令协理京营戎政。又常特派出征,为总督军务大臣。初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改正二品,建文 (1399—1402) 改正一品,永乐 (1403—1424) 复改正二品。清朝顺治元年 (1644) 改承政置,满、汉各一员,职权较明为轻。总督例加此衔。初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二品,康熙六年 (1677) 复旧,九年复改皆正二品,雍正八年 (1730) 皆升从一品。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兵部改名陆军部,遂废。


官名。为兵部最高长官,负责全国军事,相当现在的国防部长。夏朝、商朝称司马;周朝称大司马卿;两汉不置;曹魏称五兵尚书;晋设五兵尚书和驾部尚书;南朝宋齐梁陈设五兵尚书;北魏与晋同;北齐只设五兵尚书;后周称大司马;隋称兵部尚书;唐朝曾几度更名,初称兵部尚书,高宗时曾改称司戎太常伯、夏官尚书,还曾改称武部尚书;五代和宋称兵部尚书;辽代没北院枢密使等,金、元、明、清称兵部尚书。历代几乎都设此官,除名称不尽相同外,职权也不一样,唐朝掌管天下军卫武官选授等,在明朝,兵部尚书常作为督兵大臣的加衔。见《历代职官表·第十表》、《新唐书·百官一·兵部》。

猜你喜欢

  • 西夷校尉

    官名。① 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 置,治宁州,宁州并入益州后,以益州刺史兼领。四品。东晋孝武帝太元 (376—396) 中平蜀后复置,治益州涪城。持节、统兵,掌益州少数民族事务。立府,置长史、司马

  • 畿法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刑部中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畿法中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随旗行走散秩官

    官名。清朝八旗都统衙门中供本旗之使令而无固定职位之官员。即闲散世职、不掌图记之佐领及改补降调等官。除挑补印房章京及随印房学习行走外,皆令随本旗衙门行走。

  • 内庭

    内庭,也写作内廷,指皇宫内。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也?”唐代韩偓《夏五月……聊寄知心》诗:“职在内廷宫阙下,厅前皆种紫微花。”

  • 五校

    参见“五校尉”。五校即五校尉。西汉时有八校尉,东汉省中垒校尉,只置中候,以监五营。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入射声。五校指长水、步兵、射声、屯骑、越骑五校尉,属北军,俸比二千石,各掌本营宿卫兵;东汉禁卫军北

  • 宰官令

    官名。北魏置。掌供御膳。《魏书·慕容白曜传》:“(慕容契)迁宰官令,徵好碎事,颇晓工作,主司厨宰,稍以见知。”

  • 帅准

    宋朝安抚司准备差遣简称。马牧,每牧皆置,一至二人。宋朝安抚司准备差遣简称。

  • 命服

    服饰名。指帝王所赐之官服。始于周朝。周之官秩,自一命至九命,分为九等。各视其命之数,有一定之制。故将天子按诸侯、大臣爵秩品位所颁赐之制服,谓之命服。《国语·晋语四》:“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敢有安志。

  • 军事长官惩戒委员会

    惩戒机关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十月设置,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掌理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交付的对少将以上军事长官的惩戒案件。委员会设委员五至七人,从军事委员会委员中选任,并指定其

  • 景灵宫使

    宋朝宫观官名。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置,以宰相兼领。后用为祠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