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侍

内侍

官名。北魏为内官,即侍从宫禁的亲近官员,多由亲贵子弟充任。《魏书·陆俟传》:“太宗践祚,拜侍郎,迁内侍,袭爵关内侯。”隋朝为内侍省长官,用宦者,置二员,从四品上;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长秋令,用士人。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复为内侍省长官,员四人,从四品上; 玄宗天宝十三载 (754) 置内侍监为长官,改内侍为少监,后另置内侍四员,与少监同为内侍省次官,皆以宦者为之。宋朝以后为宦官统称。


官名,汉置,给事宫中。《汉书·金日碑传赞》:“七世内侍,何其盛也。”隋初置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内给事、内谒者、内寺伯等官;内侍为之长,掌在内侍奉、宣传诏令。见《隋书·百官下·内侍省》。唐代内侍省长官为监,掌内侍奉,宣制令;少监和内侍为之贰。见《新唐书·百官二·内侍省》。宋代有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二省都有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见《宋史·职官六·入内内侍省、内侍省》。

猜你喜欢

  • 筹备国会事务局

    内务部直辖机构。北洋政府设置,直属于内务总长。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八月十日公布《筹备国会事务局官制》及九月十日公布的《追加官制》,其职掌为:一、关于国会开会的筹备事项;二、关于议员选举程序事项

  • 军吏

    军队中各级长官的统称。包括军中文职人员。《周礼·夏官·大司马》:“军吏载旗。”郑玄注:“军吏,诸军帅也。”贾公彦疏:“谓从军将至下伍长皆是军吏也。”《汉书·韩信传》: “信谓军吏曰: ‘赵已先据便地壁

  • 缎匹库

    官署名。清朝户部三库之一,位于东华门外旧里新库址。顺治十三年(1656)分后库置,归理事官管理。雍正元年(1723)归管理户部三库大臣统辖。设郎中一人领库事,下设员外郎、司库、大使、笔帖式、库使、经承

  • 农工部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 设农商部,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 分设农工,实业两部。农工部以总长、次长为正副长官。下设参事、秘书,部内组织除参事厅、秘书处外,分设总务厅及农林

  • 左转

    官制用语。指官员被降职。古时尊右,以左为下,故以此作为降职的代称,其义与左迁同。官吏降职称左转。《后汉书·第五伦传》:“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后褒坐事左转高唐令。”

  • 京畿卫戍总司令部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八月十八日对德宣战时设置京畿警备司令维持京师治安,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裁撤,改设京畿卫戍总司令。依照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公布的《京畿卫戍总司令部组织令》

  • 太府寺

    官署名。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改少府为太府,设卿、少卿、丞,其官署或称太府寺。北齐正式定名,列为九寺之一。职兼南朝之太府、少府二卿,掌管金帛库藏出纳,以供国用,兼管冶铸、染织及宫廷手工业。

  • 巷伯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司内上士巷伯中士佐官,正一命。

  • 都督

    ①领兵将帅。东汉末始置。《后汉书·袁绍传》: “绍乃分 (沮) 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北魏置大都督,左、右都督。西魏亦置。②军中统兵或管理杂务的低级军官。西魏、北周府兵中置,位

  • 神乐署署正、署丞

    官名。清置,为神乐署的正副长官,见“神乐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