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朝

内朝

①周朝时天子、诸侯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设于路门以外的内朝亦称治朝、正朝,是正式处理政务的场所,设于路门以内的亦称燕朝,是休息及与宗人商议私事的地方。一说设于路门之外的为中朝,路门之内的为内朝。见《周礼·夏官·司士》,《尚书·召诰》孔颖达疏引郑玄说。②指宫廷政治机构,即“中朝”。③指宫庭以内。《后汉书·和熹邓皇后传》载刘毅上书称颂邓太后:“正位内朝,流化四海。”④北魏以内官、内行官、中散官以及门下省诸官等皇帝的侍臣组成内朝,除宣传诏命,侍奉皇帝及监察诸曹官署和地方州镇外,亦享有与外朝公卿相同的参议军国大事的权利。孝文帝太和(477—499)改制后罢。见《魏书·崔浩传》。


朝,天子与群臣议政之处。内朝也称中朝,与外朝相对而言。从汉朝始,历代帝王多以亲信官员或宦者在宫禁之内商议政务,代替以宰相为首的外朝议政,故称内朝。也有用它代称宫廷之内的。《后汉书·邓皇后纪》:“正位内朝,流化四海。”

猜你喜欢

  • 帛尉

    官名。战国置。下级军吏。《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属一吏士,一帛尉。”

  • 点检中丞司事

    官名。为辽北枢密院中丞司的长官,见“北枢密院中丞司”。

  • 宣信校尉

    官名。三国蜀、吴置。主要担任出使到其它政权的任务。《三国志· 霍崚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罗宪)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尚书吏部郎,以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美焉。”官名,三国蜀置,掌承出使他国任

  • 佐上军

    春秋晋等国所置上军之副长官。

  • 两制

    唐、宋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诰)合称。以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及他官知制诰掌外制,故称。唐宋两朝对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两官的合称。翰林为内制,掌起草内廷书诏;中书舍人为外制,掌起草中书制诰。他

  • 主计部

    官署名。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五月十三日,国民党政府重新修正公布《行政院组织法》,把原属国民政府的主计处,改为行政院的主计部,次年三月行政院缩小组织,复改为主计处,仍为行政院的组成机构。参见“

  • 右民郎

    官名。亦称“右民郎中”。西晋分民曹郎置,为尚书省右民曹长官通称,亦称郎中,六品。东晋省并左民郎。北魏复分置。初属右民尚书,孝文帝太和(477—499)改制后属度支尚书。太和十七年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

  • 五官郎中

    官名。东汉隶五官中郎将。秩比三百石。更直执戟,宿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实为后备官员,以供选用。三国时吴仍置。官名,汉置,为五官中郎将属官,俸比三百石,掌持戟值班,宿卫殿门,出充车骑。见《后汉书·百官志

  • 屯达

    吏员名。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每旗置屯达,意即村长,受札萨克之命,处理村内之事。

  • 恭使宫人

    官名。北魏置。为后宫女职。一作“恭信宫人”。孝文帝改定内官时,视四品。见《魏书·皇后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