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侍卫
官名。清朝前锋营之职官。顺治元年(1644)定前锋营编制时称“噶布什贤侍卫”,十七年定汉名为前锋侍卫。位于前锋参领之下。共八人,左、右翼各四人。初制正五品,乾隆元年 (1736) 升正四品。掌分辖营众,以备扈从宿卫。康熙 (1662—1722) 时定员缺,于云骑尉、三等侍卫、护卫、前锋校、护军校内题补。
武官名。清置,属前锋营,掌分辖营众。见“前锋营”。
官名。清朝前锋营之职官。顺治元年(1644)定前锋营编制时称“噶布什贤侍卫”,十七年定汉名为前锋侍卫。位于前锋参领之下。共八人,左、右翼各四人。初制正五品,乾隆元年 (1736) 升正四品。掌分辖营众,以备扈从宿卫。康熙 (1662—1722) 时定员缺,于云骑尉、三等侍卫、护卫、前锋校、护军校内题补。
武官名。清置,属前锋营,掌分辖营众。见“前锋营”。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中曹操置。为丞相府主要僚属,在中军师下。参议军国大事。三国蜀,十六国前燕、前秦亦设。参见“军师”。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为丞相府主要属员,位在中军师下,掌参议军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掌修八音盒。员额四人,官阶为职同监军。
官名合称。即唐朝所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大都护府都护。五代后唐以此为定额,仍以安东大都护为首,其安南、安西、安北三大都护次之。详见各条。
官名。简称“仪制司郎中”。明清礼部仪制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仪部郎中设,一人。南京礼部仪制清吏司亦设一人,皆正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郎中一人。七年(1650)
杂号将军名,三国魏置,掌征伐。《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辛未,以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拒维。”曹仁也曾任此将军。行,代行。见《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官名。金始置,为文散官,以授从六品下文官。元朝沿置,改文官从五品,宣授。明朝为文官从五品,初授。官名。金朝设此官,文职从六品下称奉训大夫。元代升为从五品。明代为从五品初授之阶。见《金史·百官一·文官九
官类名。商与西周时代对诸侯的称谓。关于“外服”、“内服”的资料,最早有下述记载:《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大盂鼎》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司市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市司长官,员一人,掌市场的管理、收税及核准度量,并兼管钱币的铸造。下设小司市上士以佐其职。领均工中士、平准中士、泉府中士等官属。正四命。
官吏考核制度。明朝定为京察、外察之外的考察,凡执政者欲对官吏有所驱除时则行。万历十三年(1585)废。
官署名。北齐置,掌管祭祀诸神的烹宰及行礼等事务,属太常寺。以太宰署令为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