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司
官署名。西夏始设,有僧众、护法、出家等功德司。掌管佛教事务。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又称功德使司、都功德使司,秩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并经管内廷作佛事。三十一年(1294)罢。成宗大德七年(1303)复立。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罢。后又立,文宗天历二年(1329)再罢,以所掌事归宣政院。至顺三年(1332)复立。顺帝至元元年(1335)罢。
官署名。西夏始设,有僧众、护法、出家等功德司。掌管佛教事务。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又称功德使司、都功德使司,秩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并经管内廷作佛事。三十一年(1294)罢。成宗大德七年(1303)复立。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罢。后又立,文宗天历二年(1329)再罢,以所掌事归宣政院。至顺三年(1332)复立。顺帝至元元年(1335)罢。
官名。南朝外殿中监属官,见《南齐书·高帝纪》 。
清代文选清吏司的内部机构,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掌缮写具奏折件,承办各项引见、签折、排单。设经承以办理事务。
使职名。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已置,因张韶于染坊强役民夫,染坊使田晟、段政直被流放。见《旧唐书·敬宗纪》。官名。唐置,以宦官充任,掌丝枲币帛染色之事。《旧唐书·敬宗纪》“长庆四年四月”条有染坊使之名
①官名。即“牙门将”的省称。②麴氏高昌国官员议事处所。《周书·高昌传》:“官人虽有列位,并无曹府,唯每旦集于牙门评议众事。”③官员办公府署的别称。即衙门。《北史·宋隐传》:“(宋世良为清河郡太守,)每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改东上閤门使置,正六品。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东上閤门使为左武大夫,秩正六品。
官名。清末法部都事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本司事务。
辽朝北面官类名。辽境内部族交错,专门设官镇抚、防御,统称为北面边防官,主要官衙有各都部署司、指挥使司、统军使司、详稳司、统领司、戍长司、甲马司、招讨使司、巡察司、兵马司、节制司、节度使司等。分布五京及
官名。东汉末孙策置,以黄盖任之。领兵。见《三国志·孙讨逆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官名,东汉末年孙策置,掌领兵征伐,黄盖曾任此官。《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注:“《吴录》载
指州牧郡守等长官,泛指地方官吏。《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穆传》:“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人如虏,或绝命于箠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牧为州的长官,掌一州之政令。守为郡的长官,掌一郡之政令。
官名。三国吴置。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吴置中、左、右执法各一人,平诸官事。”官名,三国吴置,掌评诸官事。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吴置中左右执法各一人,平(评)诸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