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台谏制

台谏制

秦汉至明清的监察与谏官制度。秦汉以后以御史台掌监察,其对象是内外百官,但是皇帝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不能对其实行监察,为使皇帝言行不致破坏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就用设谏官的办法以规正其言行。谏诤可以看作是实行监察的一种特殊形式,故御史台常与谏官合称台谏。御史台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历代均有设置,至明清始改为都察院。谏官设置亦始于秦,历代设官不一。秦有谏大夫,后改称谏议大夫,掌议论讽谏。魏晋以后又有散骑常侍,地位略高,亦掌侍从规谏。北齐时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均属集书省,隋代属门下省。唐代重视谏官,设左右二散骑常侍,分属门下、中书两省,但以官高很少任命,故谏议大夫事实上成为最高谏官。此外又有左右补阙与左右拾遗,也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资浅者加“内供奉”字样。宋承唐制,但改补阙为司谏,拾遗为正言。但宋初司谏、正言均为寄禄官,多不预谏诤事务,实际掌谏诤事务的机构是谏院,设知谏院、同知谏院为正副主官。元丰改制废谏院,始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分隶门下、中书两省,专掌谏诤。辽南面朝官中也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官,不过并不起实际作用。金沿宋辽旧制置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元不设谏官。明初复置谏院,有谏议大夫、司谏、正言。旋罢废,而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并稽察六部百司,与都察院监察十三布政司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清初沿明制,六科为独立机构,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六科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而为

猜你喜欢

  • 厨厩丞

    官名,汉置,为皇后、太子属官,佐令掌供食用之畜厩。为厨厩副长官。参看“厨厩令”条。

  • 尚舍局直长

    官名。即尚舍直长。官名。为隋唐时尚舍局的佐官。见“尚舍局”。

  • 多臣

    官名。殷朝置。武官。《殷契粹编》第一一六九片: “多臣往 (警)。 ”

  • 东京渤海承奉官

    官名。辽圣宗开泰八年(公元1019年)耶律八哥奏,渤海承奉班宜设官以统之,因设渤海承奉都知、押班,属南面京官。掌东京宫中承奉之事。

  • 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隶将作院,掌制造宫内金玉冠帽、束带及金银器皿。世祖中统二年(1261),初立金玉局,秩正五品; 至元三年(1266),升为总管府。置达鲁花赤、总管各二员,正三品; 副达鲁花赤

  • 左右通政

    官名。明代设置,为通政使的副职,清代改为通政使司副使。参见“通政使司”。

  • 总督漕运总兵官

    官名。明朝负责漕运事务的总兵官。永乐二年(1404)设总兵、副总兵统领海运之事,后罢海运,专督漕运,一人,以公、侯、伯充任,下领协同督运参将一人,把总十二人。

  • 主药

    杂任职名。隋太医署有主药二人,唐于殿中省尚药局置十二人,太常寺太医署置八人,宗正寺陵台置四人,掌药物的刮削��筛。

  • 上都利贞库

    官署名。元朝置。设于成宗元贞元年(1295),掌饮膳好事金银,隶宣政院。置提领、副使各一员,秩从七品。官署名。元置,属宣政院,秩从七品。掌饮膳好事金银诸物。置提领、副使各一人。

  • 河标副将

    官名。清代河道总督所辖绿营兵称河标,其统率之将官为河标副将。见《历代职官表·河道各官》,参看“河道总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