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同知

同知

① 即副贰之义。宋、辽、金某些官署副长官或佐贰官多带此衔。宋朝有同知枢密院事、同知贡举、 同知閤门事、 同知国用事等。 辽有同知汉儿行营都部署事、同知度支使事、同知留守事、同知府事、同知宣徽院事、同知节度使事、同知州事、同知转运使、同知都点检、同知兵马事等。金置同知审官院事从四品,同知宣徽院事正四品,同知弘文院事从六品,同知登闻鼓院事正六品,同知登闻检院正六品,同知集贤院从五品,府同知正四品或从四品,同知留守事正四品。同知都总管从四品,同知节度使正五品,同知防御使事正六品,同知刺史正七品,同知转运使从四品。②官名。元、明、清置。通常为副长官。元朝京畿都漕运使司同知正四品,枢密院同知正二品,宣徽院同知正二品,侍正府同知正三品,将作院同知正三品,通政院同知正三品,中政院同知正三品,储政院同知正三品,都护府同知从三品,其他许多机构亦或置。明制,州同知从六品,府同知正五品,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从四品。清有转运同知; 事繁之府亦设为知府辅佐,正五品; 设厅之区又多以同知为长官。


同知,是同某官的意思,职位相等于某官之副。见《历代职官简释·同知》。

关于“同知”的形式,有三种:

1、仅“同知”二字,前后不带任何名称。如金代大兴府等官署中的“同知”(《金史·百官三》);元代京畿都漕运使司(《元史·百官一》)、积石州元帅府(《元史·百官三》)等官署中的“同知”;明代府及都转运盐使司(《明史·职官四》)中的“同知”;清代府中的“同知”(《清史稿·职官三》)等。

2、“同知”后带官职名称。如宋代枢密院的“同知院事”(《宋史·职官二》);辽代宣徽院的“同知宣徽院事”、“同知宣徽使事”(《辽史·百官志三》),南面方州官节度使的“同知节度使事”(《辽史·百官志四》);金代审官院的“同知审官院事”(《金史·百官一》)、集贤院的“同知集贤院”(《金史·百官二》)等。

3、“同知”前边带职官名称。如明代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京卫指挥使司的“指挥同知”(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等、(《明史·职官五》);清代奉天府的“海防同知”、“军粮同知”(《清史稿·职官三·奉天府》)。

猜你喜欢

  • 列卿

    位列卿位的高级官员的泛称。参见“卿”。1、诸卿。汉朝诸卿,位在公下,类似今天国务院各部部长。其属官多置丞、功曹主簿等。汉朝有太常卿、光禄勋卿、卫尉卿、太仆卿、廷尉卿、大鸿胪卿、宗正卿、大司农卿、少府卿

  • 东观丞

    官名,三国吴置,掌助东观令校书修史。参看“东观令”、“东观左丞”条。

  • 左右豹韬卫

    唐府兵十六卫中的两卫。即“左右威卫”,见该条。

  • 静谟将军

    官名。北齐置。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八品上。

  • 木局丞

    官名。南朝梁置。流外三品蕴位。掌木局事务。

  • 宥恤司郎中

    官名。清末法部宥恤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总理本司事务。

  • 通侯

    爵名。战国时楚国置。一说为秦国所置二十等爵最高级彻侯,秦朝及西汉沿置;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又称列侯。参见“列侯”。爵名。1、为秦、汉二十级爵的第二十级。原名彻侯,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曰通侯,或曰

  • 四川行省

    见“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 曲豆局丞

    官名。北齐置。见“曲豆局”。

  • 久次

    汉朝选官制度。指官吏任职日久,论资历依次升迁。如《后汉书·陈忠传》,忠原任尚书,“以久次转为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