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同知

同知

① 即副贰之义。宋、辽、金某些官署副长官或佐贰官多带此衔。宋朝有同知枢密院事、同知贡举、 同知閤门事、 同知国用事等。 辽有同知汉儿行营都部署事、同知度支使事、同知留守事、同知府事、同知宣徽院事、同知节度使事、同知州事、同知转运使、同知都点检、同知兵马事等。金置同知审官院事从四品,同知宣徽院事正四品,同知弘文院事从六品,同知登闻鼓院事正六品,同知登闻检院正六品,同知集贤院从五品,府同知正四品或从四品,同知留守事正四品。同知都总管从四品,同知节度使正五品,同知防御使事正六品,同知刺史正七品,同知转运使从四品。②官名。元、明、清置。通常为副长官。元朝京畿都漕运使司同知正四品,枢密院同知正二品,宣徽院同知正二品,侍正府同知正三品,将作院同知正三品,通政院同知正三品,中政院同知正三品,储政院同知正三品,都护府同知从三品,其他许多机构亦或置。明制,州同知从六品,府同知正五品,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从四品。清有转运同知; 事繁之府亦设为知府辅佐,正五品; 设厅之区又多以同知为长官。


同知,是同某官的意思,职位相等于某官之副。见《历代职官简释·同知》。

关于“同知”的形式,有三种:

1、仅“同知”二字,前后不带任何名称。如金代大兴府等官署中的“同知”(《金史·百官三》);元代京畿都漕运使司(《元史·百官一》)、积石州元帅府(《元史·百官三》)等官署中的“同知”;明代府及都转运盐使司(《明史·职官四》)中的“同知”;清代府中的“同知”(《清史稿·职官三》)等。

2、“同知”后带官职名称。如宋代枢密院的“同知院事”(《宋史·职官二》);辽代宣徽院的“同知宣徽院事”、“同知宣徽使事”(《辽史·百官志三》),南面方州官节度使的“同知节度使事”(《辽史·百官志四》);金代审官院的“同知审官院事”(《金史·百官一》)、集贤院的“同知集贤院”(《金史·百官二》)等。

3、“同知”前边带职官名称。如明代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京卫指挥使司的“指挥同知”(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等、(《明史·职官五》);清代奉天府的“海防同知”、“军粮同知”(《清史稿·职官三·奉天府》)。

猜你喜欢

  • 居室令丞

    官名。居室是汉代宫内房屋的管理机构,武帝时改为保宫。居室设令及丞,掌管宫内房屋,也管理囚系在宫内房屋中的罪犯。

  •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官名。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清朝步军统领衙门之最高长官。额设一人。初设时名“步军统领”,专管八旗步兵,秩正二品。康熙十三年 (1674) 兼提督九门事务。三十年兼管巡捕三营 (南、北、中

  • 太子右清道副率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右虞候副率置,为太子右清道卫率副贰,置二员,从四品上。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右虞候副率,玄宗开元(713—741)初又改定为右清道率府次官。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

  • 驼牛署

    官署名。北魏置,掌饲驼骡驴牛。北齐沿置,设令、丞,隶太仆寺。领典驼、特牛、牸牛三局,各设都尉,亦常作为囚禁官员之所。《魏书·萧宝寅传》:“乃于太仆驼牛署赐死。”《北齐书·高昂传》:“(尔朱)荣入洛,以

  • 将相

    将军和相国合称。泛指高级文武官员。《墨子·法仪》: “虽至士之为将相者。”

  • 知军监事

    官名。宋朝州一级行政长官,以京朝官及閤门祗候以上武臣充任,职掌与知州略同。

  • 右安乐王

    官名。匈奴置。由单于子弟充任,统领部众,地位在左、右显禄王之下。

  • 卿事寮

    官署名。西周置。王室处理国政的权力机关。在内任职者称卿事。《作册令尊铭》: “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官署名。商末周初始置,其长官称卿事,也写作卿士,掌国家政事。甲骨卜辞作卿史,如“其令

  • 行人丞

    秦及西汉初属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又属大行令,为行人令副职。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后罢。官名,西汉置,属大鸿胪,为行人令之副,佐令掌接待归顺汉朝的各少数民族的官吏、使臣。见《汉

  • 太子中庶子

    官名。汉置,为太子侍从。西汉属太子太傅、少傅。东汉属太子少傅,秩六百石,员五人,职如侍中。三国魏沿置。掌侍从、奏事、谏议等。蜀、吴亦置。晋减为四人,与中舍人共掌文翰。南朝宋同,品第五,秩六百石,属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