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宰

太宰

官名。④即大宰。亦名冢宰,简称宰。相传殷朝始置。《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六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周礼》列为六卿之一,天官之长,掌王家内外事务,总百官,赞王命。西周王室所设,为朝廷百官之长: 诸侯所设,掌内宫之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鲁、郑、宋、齐、楚、吴、邾、曾等国皆置,为执掌国政的列卿之一。西魏、北周依《周礼》建六官,置大冢宰为天官府长官。②西晋置太师、太傅、太保三上公,因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居上公之首。常与太傅、太保并掌朝政,为宰相之任,一品。东晋、南朝用作赠官,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大臣,名义尊荣,无职掌。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万石。北魏、北齐则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之上,别置太宰,皆一品。③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尚书左仆射置,兼门下侍郎,行宰相之职。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改尚书左仆射。④ “太宰令”简称。⑤吏部尚书的别称。


1、百官之长。商朝始设太宰,周朝也称冢宰,为天官首领,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官。《周礼·天官·冢宰》:“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注:“《尔雅》曰:冢,大也;冢宰,大宰也。”因此,后世以冢宰为宰相之称。

2、春秋时各国的宰相称太宰。北周文帝又据《周礼》建六官,设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及以后历代多不设此官。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3、太常属官。掌祭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注:“文颖曰:雍,主熟食官。如淳曰:五畤在雍,故特置太宰以下诸官。师古曰:如说是也。雍,右扶风之县也。太宰即是具食之官,不当复置饔人也。”

4、汉朝王国内主之官。《汉书·英布传》:“(随何)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注:“服虔曰:淮南太宰作内主。”

5、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其职权仍同太师,而不同西周的冢宰,也不同于东周时的太宰。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6、宋徽宗崇宁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见《宋史·职官一·左仆射、右仆射》。宋钦宗靖康年间又恢复旧名。明清两朝也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7、夏商周三代掌管伙食的官也称太宰。贾谊《新书·胎教》:“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

猜你喜欢

  • 武选清吏司

    官署名。简称武选司。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武职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并典营制及土司之政令。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司马部置。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兵部亦置。

  • 运判

    官名。“转运判官”之简称。宋朝始设,为转运使之佐官。初掌随军供办军需,太宗以后,因转运使逐渐成为各路之长官,遂改为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后代沿置。金朝为都转运司 (中都路) 及转运司 (其余各路)

  • 社学

    学校名。朱元璋建国前各地守臣已有置者。洪武八年 (1370) 诏令于全国民间各坊厢均置。选年老生员为师,令十五岁以下幼童入学,教读《百家姓》、《千字文》及小学、经史、历算等。并曾一度令读《大诰》及冠婚

  • 挨贡

    参见“岁贡”②。

  • 专知官

    公人名。宋代州役之一,常以手分等吏人与衙前充当,主管仓、库、场、务等事务,并督率仓子、库子、斗子、秤子、拣子、掐子等工作。

  • 内枢密使

    官名。唐玄宗时,以宦官为中使,承受表奏,经其上呈,而皇帝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代宗永泰 (765—766) 中设专职,先后以宦官董秀、乔献德充任,掌承受表章,出纳王言。宪宗元和 (806—82

  • 推官

    官名。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代因之。宋朝三司各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开封府亦设左、右厅推官各一员,分日轮流审判案件。临安

  • 小相

    官名。吐蕃官,亦称曩论充,置一人,与大相、副相、都护、内大相、内副相、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共任国事。

  • 铨叙局

    官署名。民国初置,属国务院,掌管文官的任免、升转、资格审查、存记、注册、考试、勋绩考核、恩给、抚恤、爵位、勋章、荣典等事。设局长、参事、佥事、主事等官。国民政府成立,由考试院铨叙部任其事。

  • 奚监军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奚六部监治官,主兵事。亦称“奚王府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