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尉
官名。清朝太常寺之属官。掌管太庙门钥、守卫、值宿之事。朔望则奉香行礼,凡祀日则守门以司其启闭出入。额设十人,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均以满员充任。四品尉员缺,以五品尉序升,五品尉员缺,以六品尉序升。
官名。清代于太庙设尉,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属太常寺,掌守卫值宿,均由满人充任。
官名。清朝太常寺之属官。掌管太庙门钥、守卫、值宿之事。朔望则奉香行礼,凡祀日则守门以司其启闭出入。额设十人,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均以满员充任。四品尉员缺,以五品尉序升,五品尉员缺,以六品尉序升。
官名。清代于太庙设尉,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属太常寺,掌守卫值宿,均由满人充任。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于不遇类科目。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诏举,苏环等七人及第。
官名。南朝置,属尚书省。《梁书·贺琛传》: “稍迁中卫参军事、尚书通事舍人。”
服饰名。亦称素珠。清朝官服之一。用珠宝穿缀而成,每盘一百另八颗,中有四颗大珠,垂于胸前者叫佛头,背后者叫背云,另有三串小珠,称为纪念。用以分等第、别品秩。依典制所定,帝后、王公大臣以下,文职五品,武职
对官居尚书令、中书令而兼封王爵者的尊称。《魏书·尔朱彦伯传》: “时(尚书令尔朱)世隆封王,故呼为令王。”隋朝豫章王杨暕为内史令(隋因避讳,改中书为内史),崔赜亦称其为令王。见《隋书·炀三子传》。
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丁亥,改礼部为司宗时,由原礼部旅下士改名,为春官府司宗中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职掌参见“司宗上士”。
文书名。下行文。宋朝有札子作为下行文,元、明仿宋制,改称札付。清朝沿用,但与札区别使用。中央六部及地方巡抚、提督等衙门向非所属的下级衙门行文时用札付,余用札。如巡抚行文副将、参将、游击、都司,提督行文
官名。明永乐元年(1403)置。见“吏曹清吏司”。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玉下大夫属官,佐司玉下大夫、小司玉上士掌本司事务。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官名。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置,为贴职之一。
官署名。参见“行太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