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奏举

奏举

官制用语。宋朝官员选举的方式之一。选人积累一定任数、考数,由一定员数举主推荐,经磨勘改为京官; 中级以上官员奉朝廷命令,荐举同级或下级官员任某种差遣; 中级以上官员及皇室贵族据荫补法,奏荐一定数额的子弟、亲属补授官职,皆属奏举。


宋代荐举官员的方式之一。亦称保任。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指选人和使臣积累一定的考数, 由若干举主推荐,经磨勘可改为京官;二是指各级官员遵照朝廷命令荐举同级或下属官员充任各种差遣;三是指中高级官员和皇室贵族可依据荫补法奏荐一定员额的子弟亲属补授低级官职。上述奏举,举主须为被推举者担保。被举者若在担任差遣期间违法失职,举主亦须受罚。

猜你喜欢

  • 道尹公署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布《道官制》,改观察使公署为道尹公署。公署内部组织与观察使公署同。道尹公署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14年)七月一日起裁撤。参见“观察使公署”。

  • 彰愍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朝南面官,掌彰愍宫汉人军民之政。亦称“彰愍宫汉人行宫都部署司”。

  • 上官

    大官,高官。《商君书·农战》: “多货,则上官可得而欲也。”1、大官、高官。《商君书·农战》:“多货,则上官可得而欲也。”《管子·小问》:“请仕上官,授禄千钟。”2、上级长官。《后汉书·任延传》:“帝

  • 城门司马

    官名。东汉置,属城门校尉,员一人,秩千石,主兵,助校尉掌洛阳城门十二所。官名,汉置,属城门校尉,西汉六百石,东汉千石,掌屯卫兵。见《后汉书·百官志四》。

  • 太子内舍人

    官名。隋代为避文帝父杨忠之讳,改太子中舍人为太子内舍人,属门下坊,地位在左庶子之下。参见“太子中舍人”。

  • 国史院修撰兼知院事

    官名。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置,掌修国史兼管国史院院务。见“国史院”。

  • 劝学从事

    官名。东汉末年置。州属官,掌文教,不常设。三国蜀、晋朝、南齐均曾置。南朝宋郡府亦有置者。官名,汉置,为州刺史(牧)的属员,掌文教,不常置。其后,三国蜀、晋置。南朝宋、齐也置。

  • 征欠司

    即“三司都理欠司”。

  • 岚州监牧使

    使职名。唐朝置于岚州(今山西省岚县),辖楼烦、玄池、天池三牧监,管理该地区畜牧业。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废。

  • 都事司

    官署名。清末法部八司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翻清译汉,誊缮专折,值日递折递牌,典守掌印,誊缮汇奏与核议各省折件等事项。置郎中三人,员外郎、主事各四人。官署名。清末置,属法部。掌翻清译文,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