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将军

将军

①高级军事统帅。春秋战国为军队统帅的泛称,一般亦作为高级武官的尊称。秦、西汉初略同,后渐作为正式官称,冠以各种名号,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典领禁军,戍卫京师,或受命统兵出征,皆为朝廷重臣,常加中朝官号,参与朝政。又有楼船、材官、将屯、伏波等杂号将军,地位稍低,因事立名,临时设置,统兵征伐,事讫即罢。东汉略同。魏、晋、南朝、北魏、北齐唯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及其所领左右卫、骁骑、前后左右军将军等为专职武官,典掌禁军,各有职司,其余诸名号将军多为大臣、地方长官加官,虽亦领兵,并非专职统帅。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各级府兵组织的统帅亦带将军号。隋朝十二卫,唐朝十六卫、及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诸禁卫军皆置,各冠以卫号、军号,协助大将军、上将军统领府兵、禁兵,从三品。十二军亦置。辽朝北面御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部族官、属国官、军官中皆置,参掌本部军队之政令。金朝宫中置宿直将军,领亲军,掌宫城及出行禁卫; 大宗正府下设诸宗室将军,分治宗室事务; 章宗泰和(1201—1208)中发兵攻宋,曾临时设置平南诸名号将军,军还即罢。明朝镇守边防的将领及率兵出征的总兵官得挂将军印。驻防总兵官,如云南总兵得称征南将军,两广称征蛮将军,辽东称征虏前将军,宣府称镇朔将军,甘肃称平羌将军,宁夏称征西将军,交趾称副将军,延绥称镇西将军等。出征总兵官,得挂平贼将军、平胡将军、平虏将军、征夷将军、征虏将军、讨贼将军、前将军、副将军等印,事毕纳印。清朝临时派遣的军事统帅亦授将军名号,如靖逆将军、扬威将军等,颁给印信,事毕即罢,军队各归原建制,印信缴还皇史宬。②高级军政官员。汉朝骠骑、车骑、卫、前后左右将军等重号将军于典领军队外,亦常参政。魏晋南北朝诸州郡长官加将军名号,可开军府,总领辖区军事民政。清朝置将军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皆用满人,各冠以驻防地名,如江南将军、奉天将军、伊犁将军等。其驻防内地各省者掌驻防旗营军事及旗籍民事,驻防边疆地区如黑龙江、吉林、伊犁等处者则为辖区最高军政长官。初为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改从一品。光绪九年(1883)、三十三年先后建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原驻防将军遂罢,改置总督、巡抚。③名誉职衔。魏晋南北朝将军名号繁多,品秩不等,多用作诸王、大臣、地方长官加官荣衔,又有虎贲、积射、强弩等将军,充任侍卫,分司丹禁。北周诸将军列为勋官或戎号。隋初共设翊军、翊师、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内军、镇军、抚军、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冠军、辅国、镇远、安远、建威、宁朔、宁远、振威、伏波、轻车、宣威、明威、威戎、讨寇、荡寇、荡难、殄寇、殄难、扫寇、扫难、旷野、横野、偏、裨等四十三号,自正六品至从九品,合称散号将军,以作加官,又有员外将军,炀帝大业三年 (607) 悉罢之。唐、宋有云麾、忠武、壮武、宣威、明威、定远、宁远、游击诸将军,分别为从三品上至从五品下武官散阶名号,用以代表武职官员的品阶; 又有怀化、归德将军,以授内附之少数族首领。唐朝府兵制消亡后,十六卫将军成为武官虚衔; 宋朝因之,置为环卫官,从四品,无定员、无职掌,以宗室、闲散武官为之,亦作为武官赠典; 辽朝因之。金、元武散官有广威、宣威、明威、信武、显武、宣武、武节、武德、武义、武略诸将军,金自正五品上至从六品上,元自正四品至从五品。明朝武官散阶有骠骑、金吾、龙虎、镇国、定国、奉国、昭勇、昭毅、昭武、怀远、定远、安远、明威、宣威、广威、宣武、显武、信武、武德、武节、武略、武毅诸将军,自正二品至从五品。清朝阶官有建威、振威、武显、武功诸将军,自正一品至从二品,用以封赠武职。④清朝宗室爵号。清制,宗室封爵凡十二等,第九至十二等为镇国、辅国、奉国、奉恩将军。⑤太平天国军中职官。位在指挥下,出征时总制以下皆听调遣。初员一百人,以炎、水、木、金、土系衔,分正副,如炎正将军、炎副将军等。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又加从一至十的序数,如炎一正将军、炎一副将军等,依次类推。又有头卫提船将军一员,主管船舶; 巡守将军十八员,分守天京九门。另有恩赏将军、职同将军等,无定员。天国后期,降为卑官。


1、官名。春秋时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见《国语·晋语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此皆非正式官名。到战国时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置前后左右将军。秦因之。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西汉还有“中将军”,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晋朝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开府者位从公,不开府者秩二品。三品将军秩二千石。见《晋书·职官志》。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多,权位不一。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见《通典·职官十·武官上·将军总叙》。

2、指衙门隶卒。宋代吴地衙门隶卒小苍头为将军。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七·将军官称》。

猜你喜欢

  • 民政部左右侍郎

    官名。清末置,为民政部副长官,员额左右各一人。

  • 官制用语。即官吏的任职资历。唐制,文武职事官、文武散官、卫官、勋官皆视为官资。如见任职事官、前资官、常选官属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属次资,五品以上子孙,上柱国、柱国子及六品以下勋官属下资,

  • 十团营

    军事编制。明景泰元年(1450)选原京军三大营(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精锐改置,每营设都督一,号头官一,都指挥二,把总十,领队一百,管队二百,于三大营都督中推一人充总兵官,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

  • 乡师

    官名。周朝置。春秋齐国等亦置。掌一乡政令教化。《管子·立政》: “州长以计于乡师。”《荀子·王制》: “顺州里,定廛宅,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以时顺脩,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

  • 淮安关监督

    官名。清朝户关监督之一。顺治二年(1645)设,为淮安榷关主官。关署在淮安府板闸镇。掌征纳通过淮安一带之船料、货税、并兼管宿迁工关与庙湾口海关之税课征纳。所设笔帖式由内务府司员充任,并设经承、书吏、巡

  • 紫花印

    清制,中央六部、都察院,以及外省督、抚之文书,可盖紫色印信,故称紫花印。

  • 王内史

    皇子封王,其郡为国,内史掌治国民。成帝省内史,更令相治民。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 典仓署令丞

    官名。北齐始于太子家令寺置典仓署,有令及丞,又别领园丞。隋唐沿置,唐制,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从九品下;掌九谷入藏及醯醢、庶羞、器皿、灯烛之事。下设园丞二人,典事六人。

  • 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

    讨袁护国运动时两广护国军的指挥机关。民国五年(公元1915年)五月一日护国军在广东肇庆成立,统率广东广西两省军队,管理一切军务,兼筹政务与财政。都司令部设参谋部,有都参谋一人,协助都司令掌管军政与军令

  • 南主客郎中

    官名。三国魏、西晋、北魏与主客郎互称,为尚书省南主客曹长官。参见“南主客郎”。官名,三国魏置,为尚书省南主客曹长官,掌外国夷狄事。西晋、北魏沿置,与主客郎并称。参看“南主客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