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掌仪司

掌仪司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初名“钟鼓司”,继改“礼仪监”、“礼仪院”,康熙十六年(1677)改“掌仪司”。掌内廷礼乐及太监之品级、升调诸事。每届纂修玉牒之年,将未入黄册之皇子、皇孙、公主等开单送宗人府。设郎中二人,员外郎八人,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以及赞礼郎、司俎、司祝、司香、司碓、司爨、笔帖式、书吏各官。又设首领太监、副首领太监、太监等,掌传达内廷交办事项及内务府与敬事房往来文移。所属有中和乐处及果房,分掌奏乐和供备果品。此外,南苑、京畿、直隶、盛京等处所设果园之额征亦由司查核。宣统元年(1909),以避溥仪讳改“掌礼司”。


官署名。清置,为内务府七司中的第三司,康熙十六年改礼仪院为掌仪司,掌内务府祭祀、礼仪、乐舞等事。见《清史稿·职官五·内务府》。

猜你喜欢

  • 六大

    六种职官的合称。指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殷朝天官的六种属官。《礼记·曲

  • 司会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天官府司会司长官,员一人,正五命。主管全国财政收支计划,下设司会上士、中士、旅下士以佐其职。在下五府总于天官之诏命时,协助大冢宰卿管理六府之事,是大冢宰卿

  • 仪曹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置礼部员外郎,为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为一人,另置承务郎一人,掌同员外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20年)改为礼部员外郎。

  • 入内内侍省副都知

    宦官名。宋朝置,位在都知之下,掌供奉禁中之事。神宗时定为正六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为同知入内内侍省事。

  • 制置茶盐副使

    见“制置茶盐使”。

  • 三司勾院

    官署名。宋置,或称三司都勾院,属三司。掌审查各地申报三司的钱粮百物出纳帐册簿籍,审察其差误而加以查究。主官为勾院判官,其下有勾覆官。三司分为盐铁、度支、户部使时,勾院亦分设户部勾院、度支勾院、盐铁勾院

  • 左丞

    官名。①东汉太官令佐贰官,掌供宫廷饮食。②即“尚书左丞”。③即“中书左丞”。④金、元行台尚书省、行中书省、行尚书省之职官。参见各条。⑤清末新设各部之职官。外务部承政厅及民政部、巡警部、度支部、学部、陆

  • 武器署

    官署名。唐朝卫尉寺置,有令一员、丞二员,掌在外使用之戎器,祭祀、巡幸之仪仗则纳于武库,给六品以上葬卤簿、棨戟,又有监事二员; 唐太宗贞观(627—649)中东都(洛阳)亦置。宋初存其名而无除授。金朝殿

  • 州军府禁防参军

    官名。《宋书·州郡志一》载:“秣陵令……(晋)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移治京邑,在斗场。晋恭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省扬州禁防参军,县移治其处。是东晋时扬州有禁防参军,至晋亡前一年始省。

  • 募员虎贲将军

    官名。北魏置。为皇帝侍从武官的首领之一,统领募员虎贲。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四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武官名。北魏有募员虎贲,是选拔来的天下勇武之士,主要是鲜卑人,以募员虎贲将军统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