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揭帖

揭帖

文书名。元朝官员用之为官文书,《京畿都漕运使善政记》: “其出纳也,务为均平。收支之数,有所勘合,止从本司揭帖图帐申报,无烦文也。”明朝始为正式进呈文书之一,属上行文。凡官员上题本等疏章,皆须另备“呈文揭帖”,备言其事之始末情节,利害缘由,并抄送有关衙门。一度为内阁直达皇帝之机密文书,后使用渐广,以至私人启事亦用此称。带有揭发性又不具名者称“匿名揭帖”。清朝沿用此称而用途不同,作为“通本”之副本。凡各省题本均先投送通政使司,同时附揭帖三份,内容与题本相同,一存本司,一送关系部院,一送六科,以备查考。如题奏本章有违式之处,通政使司即以此揭露。初制,揭帖与题本同日投送,雍正十二年 (1734) 改为题本送阁五日后投送。有关员缺之本不受此限。又,清初在京各部院衙门具题事件,亦有随本揭帖。

猜你喜欢

  • 县法上士、中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县士中士三十二人,各掌野外其县的民数及狱讼。北周依《周礼》之制,以距王城三百里以外至四百里的区域内为县,置县法上士,正三命; 县法中士,正二命。掌同《周礼》,属秋官府刑部中大夫

  • 京市肆长

    官名。隋代京师之市置四十肆长,掌交易之市,属廪市署管辖。

  • 押队使臣

    见“押队”。军职名。北宋神宗时实行将兵法和结队法,每二十队差押队使臣一人,按当时以五十人编成一队计算,其所统兵额为一千人。地位在部将之上,是正将和副将的助手,虽亦简称押队,其性质与作为队的统领官的押队

  • 军师将军

    官名。东汉初曾置。《后汉书·邓禹传》:“左于为军师将军。”东汉末、三国蜀诸葛亮为之,权势极重。十六国前凉、前秦,南朝梁、陈等用作武官名号。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九班,陈四品、秩

  • 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

    官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始于诸节度州置,以京官充任,掌助理郡政,总领诸案文移,凡郡事皆与守倅通签书。徽宗大观二年(1108),改为司录参军。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复旧名。临安府

  • 台巡驱使官

    吏名。宋朝御史台左、右巡使属吏,负责纠正百官班序,历九选授勒留官后,考察合格,许出为县主簿、县尉。

  • 纠察在京刑狱

    见“纠察在京刑狱司”。

  • 司烜氏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理火禁。《周礼·秋官》: “司烜氏,下士六人,徒十有六人”,“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斋明烛,共明水。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中春,以木

  • 土训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专司观察天下土地山川形势及所生异物,昭告于王,以为王行事之参考。北周地官府保氏下大夫所属有土训中士,正二命;土训下士,正一命。职掌与《周礼》的土训同。

  • 礼部下大夫

    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改春官府大司礼为礼部,置为长官,掌内外九族以及玉帛衣服的礼制规格,并管理全国的僧、道等宗教事务。下设小礼部上士以佐其职,领典瑞中士、典服中士、司寂上士、司玄中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