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教坊司

教坊司

官署名。唐高祖武德(618—626)后始置于禁中,隶太常寺,又名内教坊。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更名云韶府,以中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714) 复置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二曹博士。京都又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不隶太常寺,以中官为教坊使。宋朝置,仍隶太常寺,掌教习音乐,备大宴、曲宴应奉,游幸则引从。置使一人,副使二人,下设都色长、色长、都部头、部头、副部头等。辽朝设,隶宣徽院,定秩正五品,掌殿廷音乐。设提点、使、副使、判官、谐音郎等。金置教坊,设使、副使,职掌略同。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置,改定秩从五品。至元十七年(1280)改提点教坊司,隶宣徽院。二十五年改隶礼部。成宗大德八年(1304)升正三品。仁宗延祐七年(1320)又改正四品。置达鲁花赤一人、大使三人,下领兴和署、祥和署、广乐库等。明沿元制,隶礼部。设奉銮一人,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秩仅九品、从九品。掌乐舞承应。除原有乐户外,常以罪囚家属发充其中。嘉靖(1522—1566)时,又置显陵供祀教坊司,设左、右司乐各一人。清初沿明制,升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及协同官均正九品。雍正七年(1729)改名和声署,省奉銮等官。乾隆七年(1742)设乐部,和声署遂归入乐部。


官署名。明设此官署,掌乐舞承应。《明史·职官三·教坊司》:“教坊司,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并从九品,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隶礼部。嘉靖中,又设显陵供祀教坊司,设左右司乐各一人。”

猜你喜欢

  • 台正

    官名。北洋政府置,由台长改称,为中央观象台的主官。见“中央观象台”。

  • 监兑

    清代漕运有监兑官,每省委派府佐担任,负责监察,凡米色好坏、兑运的延滞,及运军水手盗卖漕米、渗水和沙、私带客货,以及强横生事等,责令监兑官严行禁戢。见《清会典·事例·户部漕运》。

  • 省工程局

    官署名。清末置于各省,掌修理道路事项。

  • 佐管大臣

    官名。清太宗皇太极于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登基后设。八旗中每旗设二人,共十六人。与总管旗务之八大臣共理国政,掌察办本旗事务,审断词讼。

  • 兵马都总管府

    官署名。辽朝设于各路,统领本路军兵。设兵马都总管、副都总管等官,通常由诸京留守、府尹等兼任。金朝沿置,设都总管、同知都总管、副都总管等官,掌统本路兵马甲仗。

  • 萨宝府

    官署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置,掌祆教事务,隶礼部祠部司,后在两京(长安与东都)分设,长官萨宝,另有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员。管理袄教的专门机构。唐置,隶属于礼部的祠部司。设官有萨宝,视正五品

  • 营幕使

    使职名。唐玄宗时已置,主皇帝谒宗庙沿路设置营幕事,有副使、判官。见《全唐文》卷二二《亲谒太庙推恩制》。官名。唐置,掌供应皇帝祭祀、朝会、巡幸、宴享和内廷需用的幕帟、帷帐以及有关陈设之物。后改同和院使,

  • 大予乐令

    官名,西汉时称大乐令(见《后汉书·桓谭传》),明帝时改称大予乐令(见《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东汉称大予乐令,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等;俸禄六百石,有丞一人,属吏二十五人,乐人三百八十

  • 盐泽长

    官名,汉置。雁门郡沃阳县有盐泽,置长、丞,长为正,丞为佐官。掌管盐泽事务。《汉书·地理志下·雁门郡》:“沃阳,盐泽在京北,有长丞。”

  • 帮办

    官名。清朝官署或办事机构之职官。一般为总办之副职,即帮助办理各项事务之意。其品秩视机构而异。如帮总办、帮提调等。清代后期中央或地方临时机构中主管官的副职,其资格略次于会办的,称为帮办。北洋政府沿置,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