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民部

民部

官署名。十六国后凉、后燕均置,设尚书为长官。麴氏高昌国置为八部之一,设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 (546)改尚书三十六曹为十二部,此为十二部之一,隶尚书省,设郎中为长官,或说亦置尚书。至恭帝三年 (556) 仿《周礼》建六官府,遂为地官府所辖诸司之一,协助大司徒卿,管理户口籍帐。设中大夫二员为长官,属官有民部吏上士、民部吏中士等,领诸乡伯中大夫、左右遂伯中大夫、稍伯中大夫、县伯中大夫、畿伯中大夫、州长上士、党正旅下士等。北周沿其制。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改度支为民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职掌财赋户籍,设尚书为长官; 炀帝大业三年 (607)增设侍郎一员为次官,领度支、民部 (人部)、金部、仓部四司。唐初沿置,高宗永徽元年 (650)因避太宗讳,改名户部。又,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 (1389) 改户部四属部之首的总部为民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正、副长官,主事四员,职掌省府州县土地户籍。二十三年分四属部为十二部,遂罢。


官署名。隋开皇三年,改度支为民部,统度支、民部、金部、仓部四曹。唐高宗永徽初,因避太宗李世民讳,便改民部为户部,掌全国土地、人口户籍、赋税财政等。见《文献通考·职官六·户部尚书》、《新唐书·百官一·户部》。

猜你喜欢

  • 小稍伯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职掌参见“稍伯中大夫”。

  • 平吴校尉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苻坚为伐江南而设,以强弩将军王显任之,统兵戍下邳。见《晋书·苻坚载记上》。

  • 赤龙

    官名,即夏官,宓羲的官分为春夏秋冬中五官,分掌四时及国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以为宓羲龙师名官。”注:“应劭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故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

  • 群牧所使

    官名。金朝在各群牧所置使一员,从四品,副使一员,从六品。掌检校群牧畜养蕃息之事。见《金史·百官三》。

  • 首领

    西夏军队职称。有大首领、正首领、副首领、首领等职。多以部族酋首担任,授铜印。

  • 都水司

    官署名。即“都水清吏司”。

  • 国民政府法制局

    国民政府的直属机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二月设置,依照国民政府公布的《法制局组织法》规定,其职掌为:一、草拟并修订法律条例案;二、保存法律、条例的正本;三、整理及刊行现行法规。设局长一人,管理

  • 丞相史

    官名。西汉置,属丞相,秩四百石。初佐丞相掌监察地方。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部刺史监察州部后,协助丞相处理具体事务,无定员,位在司直、长史下。官名,为丞相属吏,掌视察监督诸州。《后汉书·百官志》:“

  • 司考

    官吏考课方式之一。唐代考课之制,分司考与校考。以诸司之长每年考核其属下的功过,分为九等,称为司考或初考。初考完毕之后,送尚书省总考,称为“校考”,参见该条。

  • 太常寺典簿厅典簿

    官名。明清太常寺置典簿厅,有典簿,明制员额二人,清制有满汉典簿各一人,管理本寺吏员人役之事。凡坛庙官、乐生、舞生、执事生的补充,厨役的分派均为其所掌,并辖祭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