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治书侍御史

治书侍御史

官名。亦称治书御史,简称御史、侍御。或说西汉宣帝时令侍御史二人治书(管理图籍文书),遂有其名。东汉为御史台属官,置二员,秩六百石。职掌依据法律审理疑狱,与符节郎共平廷尉秦事,选御史考试高第、明习法律者充任。魏晋南北朝为御史中丞佐贰,御史台要职,置二至四员,分领侍御史诸曹,监察、弹劾较高级官员,亦奉命出使,收捕犯官等。西晋初曾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专掌审理疑狱,旋罢。南朝不为世族所重,梁武帝始重其选。北朝则威权甚重。魏、晋、宋六品,梁六班,陈七品、六百石;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五品上,二十三年改六品上,北齐从五品。隋朝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治书侍御史为次官,员二人,实际主持台务,从五品。唐高宗时因避讳,改置御史中丞。金、元复置,员二人,为御史台属官,协助侍御史掌奏事、判台事。金从六品; 元初因之,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升正六品,二十七年升从五品,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升正三品。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亦置,正三品,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罢。参见“侍御史”、“御史台”。


官名。汉置,掌评全国审判定案中的疑事。《后汉书·百官三·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二人,六百石。本注曰:掌选明法律者为之。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注:“胡广曰:孝宣感路温舒言,秋季后请谳。时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御史起此。后因别置,冠法冠,秩百石,有印绶,与符节郎共平廷尉奏事,罪当轻重。”又《晋书·职官志》:“汉宣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侍侧,后因别置,谓之治书侍御史,盖其始也。”其后,魏、晋、宋、齐、梁、陈、北齐、隋皆沿置。《晋书·职官志·治书侍御史》:“及魏,又置治书执法,掌劾奏,而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二官俱置。及晋,唯置治书侍御史,员四人。泰始四年,名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一人,秩与中丞同,掌诏狱及廷尉不当者皆治之。”见《宋书·百官下·治书侍御史》、《南齐书·百官志·御史中丞》、《隋书·百官上、中、下》。唐避高宗李治讳,改称中丞。宋沿唐制,置御史中丞而不置治书侍御史。金置治书侍御史二人,从六品,掌奏事,判台事。见《金史·百官一·御史台》。元代治书侍御史为正三品,掌纠察百官善恶和政治得失。见《元史·百官二·御史台》。明初置治书侍御史,正三品,洪武九年废。见《明史·职官二·都察院》。

猜你喜欢

  • 阿里哈超哈甲喇章京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骁骑参领”。

  • 祗候郎君直长

    官名。辽著帐郎君院置,属北面著帐官。分设于祗候郎君班详稳司与左右祗候郎君班详稳司,分领各司祗候郎君,其地位在各司详稳之下。

  • 太府丞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置,员一人,为太府卿副贰,四班。陈因之,八品、六百石。北魏亦置,位次太府少卿,七品。北齐置为太府寺属官,七品。隋朝沿置,员六人,初正七品,炀帝改从五品。唐初员五人,太

  • 内司服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后官奄臣。掌王后,内外命妇衣服的保管及供给。《周礼·天官》: 内司服,奄一人,“掌王后之六服”,“辨外内命妇之服,”“凡祭祀、宾客,共后之衣服,及九嫔世妇。凡命妇,共其衣服。供

  • 旗官

    陆军相当官。设于团本部,由中尉或少尉充任,员额一人,掌军中旗帜。

  • 通直

    官名。隋谒者台的属官。《隋书·百官志下》:“通直三十人,将事谒者三十人,谒者七十人,皆掌出使。”

  • 僧录司正印、副印

    清僧录司的正副主官,由僧官中一人充任,不著品。

  • 丹粉所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隶三司,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改隶将作监。宋将作监所属机构。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墙壁之用。设监官一人,以内侍充任。

  • 二五百主

    武官名。战国秦置。辖两个五百主,兵千人。《商君书·境内》: “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

  • 乌布

    满语,差事之意。清制,各部郎中以下官,凡实际负责掌印、主稿等事者,皆称乌布。官名。清置,位在各部郎中以下,负责掌印、主稿等事。乌布是满语,意为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