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礼部郎中

礼部郎中

官名。① 唐朝始置,为尚书省礼部头司礼部司长官。高祖武德三年 (620) 改仪曹郎设。额一员,从五品上。掌司事。因其地望清贵,又掌尚书省文翰之事,故多以有文名者居之,号为“南宫舍人”,短期内即可擢迁知制诰。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名司礼大夫,咸亨元年 (670) 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春官郎中,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旧。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有实际职掌,作为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降为从六品。辽朝亦设,为南面官。道宗大安 (1085—1094) 末,刘辉曾任此职。掌仪制,辨名数。西夏亦置,其制不详。金朝设一员,从五品;元朝设二员,从五品。均同宋制,参领本部事务。明、清于礼部所属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设郎中,为各司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明制,司各一员,正五品。清朝各司员额不等,四司共十一人,分别由满洲六人、蒙古一人、汉四人充任,各司均有一汉人。初制正三品,顺治十六年 (1659) 改正五品,寻升四品,康熙九年(1670)定正五品。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典礼院,遂废。② 渤海国右六司礼部属官,位卿下。


官名。郎中为礼部各司长官,各司均设郎中、员外郎。参看“礼部”条。

猜你喜欢

  • 陕西司

    官署名。即“陕西清吏司”。

  • 行都

    在某地另建一国都,以备缓急之时皇帝及百官暂驻施政的都城称行都。南宋称临安(杭州)为行都,仍称北宋京都汴梁(开封)为国都。《宋史·黄裳传》:“不可不定行都。”宋代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下·与周侍郎必大书

  • 特勒

    官名。突厥阿史那氏子弟。

  • 宰臣

    官名。春秋时晋国置。掌膳羞之事的小吏。《韩非子·内储说上》:“(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炙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之”。

  • 肴藏署

    官署名。北齐光禄寺始置,有令、丞,掌膳食器物鲑味等事。隋朝沿置,有令二员、丞二员,炀帝大业三年(607)升令品。唐朝沿置,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为珍羞署,中宗神龙元年(705)复,玄宗开元元年(7

  • 太子右卫副率

    官名。隋朝始置,为太子右卫率副贰,二员,从四品上。炀帝大业三年 (607)改名右侍副率。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名右卫副率,为太子右卫率府次官,二员,从四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右典戎卫副率

  • 祗应司大使

    官名。元置,为祗应司长官,从五品,掌王府、寺观修缮、妆銮、油漆、裱褙等事。见《元史·百官六》,参看“祗应司”条。官名。元置,为祗应司的主官,见“祗应司”。

  • 捕厅

    清朝对地方州县之吏目、县丞、典史等佐杂官之通称。以其有缉捕之责,故名。官名。清朝州县官署中的佐杂官,如典史,因为有缉捕责任,一般称其为捕厅。见《清史稿·职官三·县》。

  • 行军右司马

    官名。唐武则天大足元年(701)东都、北都、雍、荆、扬、益州置为僚佐,中宗神龙二年(706)省,睿宗太极元年(712)雍、洛四大都督府复置,各一员,与左司马同掌辅弼军政,平时则练习搜集狩猎;战时则申战

  • 储后

    太子的称谓。《文选》王融《曲木诗序》:“储后睿哲在躬,妙善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