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秘书丞

秘书丞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公后置,员二人,辅佐秘书令典尚书奏事,职权甚重。魏文帝黄初(220—226)初,分秘书立中书,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秘书右丞孙资为中书令。而秘书长官改称秘书监,专掌图书典籍,设丞一员,多由秘书郎迁任,四百石。以后魏文帝欲用何桢为此职,而秘书已有一丞,遂以何桢为秘书右丞。后复省为一丞。西晋武帝将秘书并入中书省为秘书局,罢秘书监,称此官为中书秘书丞,成为秘书局的长官,六品。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复置秘书监,丞仍为次官。负责典籍图书的管理和整理校定。为清要之官,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任者多为士族高门,在东晋南朝则多为侨姓高门,当时称为“天下清官”,亦称作“第一官”。南朝宋六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八班,陈五品、秩六百石。在北魏时多参领著作事,主修撰国史及起居注,并得参预议定礼仪制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四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五品上,北齐五品上。隋朝正五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增置秘书少监,位其上,遂降为佐官。唐朝从五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秘书省为兰台,遂改称兰台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武则天天授(690—692)初,改秘书省曰麟台,又改称麟台丞,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奉仪郎代此为新寄禄官,复于秘书省置此职,为职事官,员一人,参领省事,从七品。南宋初不置,高宗绍兴元年(1131)复置。金朝沿置,正六品。元朝称秘书监丞,员二人,从五品,由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为魏王时,始置秘书丞,晋沿其制,为秘书令或监之副。南朝宋、齐秘书监,梁、陈秘书省皆置秘书丞,为监之副,北朝的北魏、北齐也皆置秘书丞,隋沿其制。唐宋秘书省置监、少监、丞为主官,以监为长三者共掌省事。参看“秘书省”、“秘书监”条和《晋书·职官志·秘书监》、《宋书·百官下·秘书监》、《南齐书·百官志·秘书监》、《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秘书省》、《宋史·职官四·秘书省》。

猜你喜欢

  • 城门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门下省城门局校尉而置,隶殿内省 (即殿中省) ,后复隶门下省。员四人,从六品。唐朝沿置,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启闭等事。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907)改门局郎。后

  • 宝源局

    官署名。明清工部所属之铸钱机构。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于应天初设。明洪武十三年(1380)隶工部。嘉靖(1522—1566)中以京师城东石大人胡同为鼓铸公署,以虞衡司员外郎领其事。下设局大使

  • 知政使

    官名。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改原明朝通政使而置。职掌仍因袭明朝旧制。

  • 枢密院承旨司

    官署名。五代始置,宋初因之。设枢密院都承旨、副都承旨为正、副长官,设副承旨分领诸房公事。掌传达皇帝命令,管理枢密院内部事务。皇帝于崇政殿阅试禁军武艺或接见外国使臣时,都承旨、副都承旨侍立于侧,随事陈奏

  • 拱卫指挥使司

    官署名。明初改拱卫司而置,为正三品衙门。后改都尉司。洪武三年 (1370) 改亲军都尉府。

  • 司徒左长史

    官名。魏晋南北朝置,位在司徒右长史上。魏、晋、宋六品,梁十二班、陈四品,秩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改从三品; 北齐从三品。参见“司徒右长史”。官名,三国魏置,左、右长

  • 造舰官

    海军同等官。北洋政府设置,有一、二、三等造舰官,其军阶分别为上尉、中尉、少尉,掌理造舰事务。

  • 西班

    官制用语。① 即宋朝西班诸司使、副使。包括宫苑、左骐骥、右骐骥、内藏库、左藏库、东作坊、西作坊、庄宅、六宅、文思、内园、洛苑、如京、崇仪、西京左藏库、西京作坊、东染院、西染院、礼宾、供备库使、副使。宋

  • 医工长

    官名。汉朝诸侯王国主管王宫医药的官吏。《汉书·武五子传》: “旦得书,以符玺属医工长。”颜师古注: “医工长,王宫之主医者也。”《续汉书·百官志》所载王国官中有医工长。本注曰: “主医药。”官名,汉置

  • 申状

    官府文书名。宋朝内外官署呈文于中书、尚书省、三司; 御史台呈文于中书、枢密院; 在外官员呈文于所统摄官署,如三省、枢密院或省、台、寺、监及本路察访官,皆用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