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行台

行台

①官署名。三国魏置,为皇帝出征时随侍身边临时执行尚书台职权的机构,由尚书台部分主要官员组成,以便皇帝和执政大臣决定军国大事。两晋时不再随侍于皇帝,而由权臣控制,东海王司马越、荀藩、苟晞、温峤、刘裕等曾在战乱中先后建立过行台,以发号施令。北魏初曾于邺及中山置行台,以尚书为长官,执掌当地军政事务,旋罢。肃宗正光(520—525)末,因各地战乱,在各地陆续设立行台主管各地军务,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到北魏末期渐理民事,北齐时正式兼理民政,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北魏末期的农民起义领袖如万俟丑奴、纥豆陵步藩亦置行台。北魏、北齐以行台尚书令为长官,也有以尚书仆射或左、右仆射以及尚书来主管行台事务者。下设行台尚书左、右丞,各部尚书及郎中处理具体事务。又,北魏、北齐还设有“大行台”。隋、唐初设“行台省”,金朝设“行台尚书省”。②元朝“行御史台”的省称。③官名。北朝行台长官的省称。《魏书·杨播传》: “尔朱荣之死也,(杨)昱为东道行台,率众拒尔朱仲远。”


1、自魏晋始,中央的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在中央者称台,在外者称行台。专为征讨而设,不常置。魏末晋文帝讨诸葛诞,散骑常侍裴秀、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等,以行台从。晋永嘉四年,东海王越请讨石勒,以行台随军。后魏称尚书大行台,别置官属。北齐行台兼掌民事。隋称行台省,其官有尚书令、仆射、主事、礼部、膳部、兵部、驾部、库部、刑部等。唐初也置行台,贞观以后废。见《通典·职官四·行台省》。元至正十六年置行御史台,简称行台,设行御史台御史大夫,侍御史、监察御史等,以监临所属各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之于内台。见《元史·百官八·行御史台》。

2、帝王巡狩所居之处。南朝宋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有尧山,尧巡狩至于此,立行台也。”见《初学记》。

3、大臣出巡所驻之处称行台,又称行辕。

猜你喜欢

  • 右司武上大夫

    参见“司武上大夫”。

  • 右春坊谒者

    官名。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置为东宫官属,以别官兼任,主赞引之事。乾兴元年(1022),仁宗即位,遂罢。

  • 王国祠祀长

    官名。东汉置,秩比四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五》“本注”说:“主祠祀”。

  • 司宗上士

    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丁亥,改礼部为司宗时,由原礼部上士改名,为春官府司宗司次官,佐司宗中大夫掌礼仪的制订及执行,下设司宗中士、司宗旅下士。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各街道巡查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受天朝总巡查的指挥,职掌稽查奸宄。员额无定,官阶为职同总制。

  • 朝报

    文书名。又称邸报。宋朝门下后省每日编定朝廷有关大事,由给事中审定,交都进奏院印发全国,称朝报。

  • 巡农御史

    官名。清代都察院监察御史中有专管巡视农事的,称巡农御史,见《清史稿·职官二·都察院》。专差御史名。清雍正间置,员额一人。后省。

  • 将作司卿

    官名。明太祖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 于将作司置,为本司长官。一人,正三品。洪武元年(1368)改将作司隶工部,六年,改正六品。十年,罢。

  • 驾部郎中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驾部郎”互称,为尚书省驾部曹长官。唐朝置为兵部驾部司长官,历代因之。掌车乘、厩牧、驿传之政令,从五品上。势门子弟多不乐为之。高宗、玄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舆大夫、司驾郎中,寻各复旧。中

  • 御前近侍官

    明代御前近侍官有:乾清宫管事,掌督理御用诸事;打卯牌子,掌随朝捧剑;还有御前牌子、暖殿、管柜子、赞礼、答应长随、当差听事、拏马、尚冠、尚衣、尚履。都是御前近侍官。见《明史·职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