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选部

选部

官署名。东汉灵帝时由尚书台吏曹改名,设尚书,掌选任官吏。魏晋南北朝改名吏部,后遂成为吏部的别称。北魏前期或名吏部,或名选部。设尚书为长官,下设选部监等属官,及给事中、给事等内廷派出监察官员。孝文帝改制前复名吏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尚书省吏部头司吏部司为选部司,设郎、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旧。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吏部四属部之一的总部为选部,设郎中、员外郎,二十九年改为“文选清吏司”。参见“吏部”。


1、官署名,汉灵帝置,为尚书台(省)下属机关,掌官吏选举。东汉尚书台下属有吏曹,灵帝时改称选部,置选部尚书主其事。《后汉书·百官三》:“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注:“灵帝末,梁鹄为选部尚书。”《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五年》:“温荐引同郡暨艳为选部尚书。”注:“汉置四曹尚书,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光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灵帝以梁鹄为选部尚书,魏复改选部为吏部。吴盖循东都之制。”

2、官署名,明置,为吏部四司之一,头司称总部,后改称选部,后又改称文选司,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明史·职官一·吏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定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

猜你喜欢

  • 左右备身幢主

    参见“左右备身五职”。

  • 伎术官

    官名泛称。唐朝为秘书省、殿中省、太常寺、太仆寺、左春坊等部门具有天文、音乐、医术、阴阳卜筮等专门技能并管理该事务的官员的通称。分本色出身与非伎术出身两种。以伎术起家出仕者为本色出身,其叙迁有限制,不得

  • 羽直

    官名。南朝宋人对北魏“羽真”的异称。

  • 大司徒

    官名。①相传为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礼记·王制》: “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②春秋战国置。宋国为六卿之一,执国政。鲁国亦称大左司徒。《鲁大左司徒元鼎铭》

  • 甄官署令丞

    官名。晋始置甄官令及丞,属少府,掌造作砖瓦之任。南朝宋齐有东西陶官瓦署督、令各一人。梁陈少府始置甄官署令、丞。北齐甄官署统于太府寺,置令及丞,又别有石窟丞。隋初因北齐之制,太府寺统甄官令丞,炀帝改隶将

  • 安抚制置大使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置于江南西路,以赵鼎充任,掌一路行政、军旅之事。属佐有参谋、参议、主管机宜书写文字各一人,干办文字三人,准备将领、差遣、差使各五人。四年,又置于荆湖南路。五年,复置于

  • 太子左虞候率府

    官署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改太子左虞候开府为率。唐高祖武德五年 (622)置为府,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为太子左清道卫,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为太子左虞候率府,玄宗开元(713—741

  • 阉尹

    官名。周朝及春秋战国诸侯宫内宦官之长。《吕氏春秋·仲冬》:“命阉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高诱注:“於《周礼》为宫人,掌王之六寝。”官名。掌管宫室出入的宦官称阉尹,也写作奄尹。《吕氏春秋·仲

  • 六军

    (1)春秋时晋国在文公与襄公年间的国家军队建置。据《左传》记载,晋国在鲁僖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633年)始有三军的建制,次年增置步兵部队——三行。鲁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晋罢三行为上新军与下新

  • 殿中侍御史

    官名。亦称殿中御史。三国魏始置,员二人,七品,居宫殿中纠察非法,隶御史台。西晋员四人,东晋减为二员,七品。南朝沿置,宋七品; 梁增为四员,流外七班,陈亦为流外官。北朝地位较重。北魏或掌宿卫禁兵,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