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1、行政区名,相当于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少数民族)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其官有令、长、丞、尉。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万户为长;丞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见《后汉书·百官五》。

2、区域名。北朝的道可分三类:①军事区域。北魏在军事上设行台,其所辖区域称道。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皆沿其制。《隋书·百官志中》:“行台,在令无文。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职权制而置员焉。”②监察区域。《魏书·孝庄帝纪》:“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禄勋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后闻。”③军事区域兼监察区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兴和中,以为北道行台,巡检诸州,守令以下,委其陟黜。”

3、地理区划名。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天授元年派遣十道存抚使;神龙二年派遣十道巡察使;景云二年又派遣十道按察使,遂渐变成监察区。后又增为十五道,先后置采访使、观察使,节度使,道又变为行政区域或军事兼行政区域。

4、行省分治区域和监察区域。元朝置宣慰司道,为行省的分治机关,分全国为十一道,每道置宣慰使,掌军民事。另一种是肃政廉访司道,分全国为二十二道,每道置肃政廉访使,掌监察。明朝各省下设分守道、分巡道,长官称道员。清沿明制,而多兼兵备衔,管府州。又有督粮道、盐法道、巡警道、劝业道,其长官称道台。


政区、监察区及军事区域名。(1)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设置的县称为道,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谓“县有蛮夷曰道”。(2) 唐贞观初因民少官多,于是省并州县,因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经常派遣特使巡行地方。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掌与汉武帝时所设十三部刺史略同。唐初还有一种作为行军线路的道,如弓月道、定襄道、金牙道,用于对外行军作战之时,大致按行军方位、作战地点命名,长官称某某道行军总管。武德中分关中为十二道,置十二军,这种道则是军事防守区域。开元中就沿边及沿海的重要地区设八节度使,其辖区亦称为道。安史之乱以后,以军事统帅权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的节度使制遍及于全国,其辖境即称为道或方镇,即是州(郡)之上的高级行政区。辽亦仿唐制于五京地区设道。(3) 元代在中书省、行中书省之下置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诸道,各辖若干路,前者为省与路之间的一级监察区,后者则为行政区。(4) 明清时在省府之间所设的监察区称为道,有分巡道、分守道的区别,长官称为道员。(5) 北洋政府时期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全国各道根据辖区广狭,事务繁简、财赋多寡以及形势是否重要,分为三等。

猜你喜欢

  • 录事书佐

    官名,汉置,为郡县佐吏,位在录事掾和录事史下,掌本曹文书。

  • 进纳

    官场用语。即纳粟补官,俗称买官。宋朝为三色官之一。宋制,富室纳粟赈粜、雇夫筑城或出钱粮助边,均可依数量多寡补授不同官职。宋太宗淳化五年 (994),规定纳粟一千石赐爵一级,二千石授本州助教,三千石授本

  • 解巾

    谓除去头巾,换戴官帽。指初仕。亦作“释巾”。《后汉书·韦著传》:“诏书逼切,不得已,解巾之郡。”李贤注:“巾,幅巾也。既服官冕,故解幅巾。”《陈书·儒林·沈洙传》:“解巾梁湘东王国左常侍。”做官。摘掉

  • 左二护军府副护军

    官名。同“左一护军府副护军”。

  • 运判

    官名。“转运判官”之简称。宋朝始设,为转运使之佐官。初掌随军供办军需,太宗以后,因转运使逐渐成为各路之长官,遂改为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后代沿置。金朝为都转运司 (中都路) 及转运司 (其余各路)

  • 右更

    爵名。战国秦置,二十等爵第十四级。秦汉沿置。《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 “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也。”汉成帝时吏民有入谷物助官府赈赡贫民在百万以上者,加赐爵右更,欲为吏补三百石。参见“二十等爵”

  • 同文寺大夫

    官名。见“同文寺”。

  • 舟楫署令

    官名。唐太宗贞观六年 (632) 始置,员一人,正八品下,为舟楫署长官,掌舟楫、漕运之事。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 罢。宋初仅存空名,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

  • 筮人

    官名。周朝置。掌筮法以蓍草筮问吉凶。《尚书·周书·洪范》“稽疑: 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仪礼·士冠礼》: “筮人还东面,旅占卒,进告吉。”《周礼·春官》有“筮人”: “筮人,中士二人,府一人,

  • 太子三内职

    内命妇位号。南朝齐以良娣、保林、才人合称太子三内职,为太子之妾。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