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使
官名。唐武则天圣历(698—700)中始以夏州领防御使。安史之乱期间,置于大郡要害之地,或称防御守捉使,掌本区军事防务,位在团练使下。唐朝后期,诸州刺史不带团练使者多加此衔,或与团练使互兼。诸道不设节度使处,亦或置都防御使以领军事。宋初分实任与遥领两种,后多不赴本任,遂为武臣及宗室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从五品。真宗景德元年(1004)党项首领李德明嗣定难军留后,于境内夏、银二州设置,无昊建西夏国后废。辽、金皆置,为防御州长官。辽朝位在团练使下、刺史上。金朝位在节度使下、刺史上,从四品,主管本州民政,兼掌防捍不虞,御制盗贼。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为团结义兵镇压农民起义,以州县正官兼防御使事,由宣慰使司节制。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于所占要地设。十七年进北京后,正式改兵备为防御使,职掌与明朝兵备同。
官名。唐肃宗至德以后,于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掌管军事,由刺史兼任。见《旧唐书·职官三·防御团练使》、《新唐书·百官四下·防御使》。宋代防御使为虚衔,见《宋史·职官六·防御使》。金有防御州,此防御使为州官,“防御使一员,从四品,掌防捍不虞、御制盗贼,余同府尹。见《金史·百官三·诸防御州》。明代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