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内阁

内阁

官署名。(1)三国魏秘书署别称。(2)明清时综理国家政务最高行政机构。明初为加强君主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十五年,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官五品,为皇帝侍从顾问,不预政务。成祖即位后,秋七月(一说九月)特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位在午门之内以东,文华殿之南,地处内廷,阁臣又常侍皇帝于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署,不得专制有司,诸司章奏也不通过内阁。入阁诸臣谓之入阁办事,后渐升至学士或大学士。洪熙时,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其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宣德和正统时,先后设东制敕房和西诰敕房,由中书官掌书办文书,为内阁属吏,阁制始备。代言拟旨之责,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位班次皆列六卿之上。职掌为起草诏令、票拟批答。嘉靖至万历初,首辅以相体自尊,独专票拟。是时阁权至重,六部如属吏,不过奉行而已。从正统以来,皇帝往往不亲政事,阁票入内,例由司礼监承旨批复,内阁之权,多为宦官所制。隆庆、万历间,阁臣相构,时与司礼太监相结,以为助力。天启时,魏忠贤擅政,以内阁为羽翼,内外大权一归宦寺。崇祯时,令改阁臣会推为枚卜,以防臣下结党。十七年中五十人入阁,君臣猜忌,补国无方,亡局已定。清于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仿明旧制,将原设之内三院改为内阁,定为正五品衙门,分立翰林院。十八年六月,罢内阁,复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八月,仍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并加殿阁衔,初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后将中和殿大学士改为体仁阁大学士,始成三殿三阁定制。清廷为执政之府,大学士位列百僚之首,赞襄庶政,奉宣纶音,办理疏章,厘治宪典。协办大学士佐之,并掌修实录、史志,充总裁官,经筵充领讲官,会试充主考官,殿试充读卷官等。内阁之下设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其属官设学士、侍读学士、侍读、典籍、中书等。职官总数达二百八十八人,以其职分隶于各处、房。清代例开或特开之修书各馆,如实录馆、三礼馆、三通馆等,亦由内阁兼管。名义上为国家最高官署,但实际上不再具备明内阁的中枢地位。清初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军国机要。康熙时又以南书房草拟诏旨,内阁渐成处理例行政务及发布文告机构。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的职权更轻。宣统三年(1911)四月,改设责任内阁。

猜你喜欢

  • 丰州滩

    一作丰州川。古称“敕勒川”。辽代在此置丰州,故名。其地南起沙岭山,北迄大青山,东起蛮汗山,西至包头黄河岸。明代蒙古土默特部曾住牧于这一带。今称土默川。

  • 太子右谕德

    见“右谕德”。

  • 黑水洋

    宋元以来中国航海者对于今黄海分别称之为黄水洋、青水洋、黑水洋。大致长江口以北至淮河口海面含沙较多,水呈黄色,称黄水洋;其北海水较浅,水呈绿色,称为青水洋;山东半岛东南部洋面海水较深,水呈深蓝色,称黑水

  • 高固

    春秋时人。谥宣子。上卿高傒后裔。齐国大夫。事惠公、顷公。齐惠公五年(前604),建议齐惠公强留来齐的鲁宣公,与其女叔姬成婚。齐顷公十年(前589),在抵抗晋、鲁、卫的靡笄(今山东济南近郊)之战中,独自

  • 副库掌

    官名。清代内务府各库属官。营造司所属木、铁、炭等七库及铁作、漆作、炮作等三作,养心殿造办处各库,武英殿修书处各库,御茶膳房库皆设。自七品至无品级不等。隶于库掌下,分掌本库所贮物品等事。

  • 北洋政学旬报

    杂志名。清宣统二年十一月(1910.12)在天津创刊。由《北洋法政学报》改名而成,体例稍变,为综合性刊物。北洋官报局主办,吴兴让主编。专辟宪政类栏目,鼓吹君主立宪。三年十二月停刊,共出四十三期。

  • 燕铁木儿

    ?—1333又译燕帖木儿。元钦察人。床兀儿第三子。初为海山(武宗)藩邸宿卫。武宗即位,任同知宣徽院事。皇庆元年(1312),任左卫亲军都指挥使。致和元年(1328),佥书枢密院事,留守大都。泰定帝死于

  • 飞狐口

    飞一作蜚。河北平原与北方边郡间交通要道飞狐道的咽喉。即今河北蔚县东南恒山峡谷口之北口。《史记·郦食其传》:郦食其说汉王曰:“距蜚狐之口”;《史记·匈奴传》:匈奴入上郡、云中,“赵屯飞狐口”,并即此。

  • 天圣广灯录

    佛教书名。北宋李遵勗撰。三十卷。成书于北宋天圣年间。较《景德传灯录》晚出二十余年,对禅宗各宗世次,增加无几,惟于章次略有变易,人数及句语,略有扩充,故不名“续”而名“广”。

  • 顾祖禹

    1631—1692明末清初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字瑞五,号景范,学者称宛溪先生。父柔谦,赘于常熟谭氏,故或自署常熟顾祖禹。顺治初随父徙居常熟,躬耕于虞山之野。家境穷困,弱冠为塾师。十六年起,于教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