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丹国

东丹国

辽初所立附属国。一般简称东丹。因在契丹之东得名,即东契丹之意。辽天赞五年(926,即天显元年)元月,契丹主阿保机亡渤海国,二月改渤海为东丹,封长子耶律倍(一曰图欲)为人皇王主之,建元甘露,都天福城(即原渤海王城忽汗城,与国名同时改称,故址为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仍沿用渤海旧制建中台等省,中台省置左、右大相及左、右次相,以契丹和渤海旧臣相间担任。对契丹有纳贡义务,岁需贡细布5万匹、粗布10万匹、马千匹。初,对外活动有一定独立性,曾循渤海旧例,遣使赴后唐、后梁朝贡,东聘日本。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于天显三年(928)诏东丹国左次相耶律羽之迁东丹国都于辽阳(今辽宁辽阳市),并将大批渤海人南徙辽东。耶律倍因未得承袭契丹王位,又受其弟太宗猜疑,于五年(930)泛海归后唐。此后东丹国政先后由倍妻肖氏和其子耶律阮(即兀欲,后为辽世宗)主持。会同元年(938,即甘露十三年),辽改辽阳为东京。世宗即位,于天禄元年(947,甘露二十二年)以叔祖父安端主东丹国,封明王。辽乾亨四年(982,甘露五十七年),辽圣宗即位后,省撤东京中台省。自南迁后名存实亡的东丹国,至此国除,前后共57年。

猜你喜欢

  • 蒙古锄烧

    蒙古族传统风味食品。源于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于行军途中,在铁三角架或石火盆、火塘上,架一个锄形铁丝网,将宰杀后的整羊放在架上烧烤,待肉色焦黄后,众人用刀割食,方法简便,适于行军作战。后人称之为“蒙古

  • 下察隅

    ①地区名。即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的中部和南部。为我国僜人的主要聚居地。 ②区名。今察隅县设置的区级行政单位,区府驻洞冲。除藏族外,有自耕、新村、下尼、嘎腰、那补、萨穷等6个僜人聚居的自然村。参见“察隅”

  • 留保

    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完颜氏。阿什坦孙。康熙二十年(1681)进士。雍正六年(1728),任通政使,兼詹事府詹事,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十一年(1733),迁礼部右侍郎,再迁左侍郎,仍兼掌院学士。乾隆

  • 兀兰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乌拉卫。永乐四年(1406)八月,兀兰等处女真首领乞剌尼、纽邻等来朝,明廷以其居地置卫,与亦儿古里等4卫同时设立。治所约在呼兰(今黑龙江省呼兰县城)附近。

  • 西魏

    朝代名。南北朝时期北朝之一。皇室为鲜卑拓跋氏(元氏)。北魏末年,权臣大丞相高欢擅政。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为高欢所迫,西逃关中(今陕西中南部)依宇文泰。次年,泰杀之,立※元宝炬为帝(文皇帝)

  • 七十

    明朝官员。蒙古族。元朝旧臣。通蒙古文书。明永乐(1403—1424)时,由都指挥李贤(蒙古族)荐举于明成祖,任教习翻译。洪熙元年(1425),因积年辛劳,由吏部尚书蹇义上报,升鸿胪寺右丞。

  • 雅尔图

    ?—1767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初任笔帖式,雍正四年(1726),升主事,迁郎中。十三年(1735),授镶兰旗满洲副都统。乾隆元年(1736),随军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授参赞大臣。三年(1738

  • 韩有献

    ?—1684绰号羊胡子。清康熙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琼山县人。黎族。康熙十六年(1677),曾与琼山县黎族首领那义、那嘎等聚众反抗官府。翌年失败后,带领部分群众转入深山,积蓄力量,伺机再起。二十年(1

  • 刀霸羡

    ?—1457明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军民宣慰使※奢陇法子。父执政时,年已五旬,在职30年,后期政务,多由其主决。宣德七年(1432),请袭职,获准。九年(1434)

  • 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

    1299—1327元代乌思藏高僧、仁宗、英宗、泰定帝三朝帝师。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为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之侄孙,萨迦寺座主达尼钦波·桑波贝之子。元至大二年(1309),被元武宗迎至大都(今北京)。延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