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王朝与西域诸国经济交流的贸易通路。简称丝路。据史籍载,远在张骞通西域前,中国内地丝绸,即循此通道远销国外。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张骞自西域返归后,横贯亚洲的丝绸贸易通道自是进一步发展。不仅仅通西域使者“相望于道”,波斯、印度、阿拉伯以及东罗马帝国东来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亦络绎不绝。匈奴败走后,汉政府为保障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先后于河西走廊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及西域使者校尉、西域都护,以保护此路的畅通。自是,经魏、晋、隋、唐、宋、元、明各朝,其间虽曾因战争、时局变迁而有所间断,但直至明代海上航运繁荣之前,仍一直是联结中西的陆上纽带。初分南、北二道:南道自阳关出发,沿昆仑山北麓,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精绝(今民丰县北)、扜弥(今于田东)、于阗(今和田南)、莎车等地,越帕米尔高原,抵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安息(今伊朗境内);北道出玉门关,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西)、焉耆(今焉耆西南)、乌垒(今轮台东境)、龟兹(今库车)、姑墨(今温宿)、疏勒(今喀什),越葱岭,直至地中海东岸地区。隋唐时(一说东汉),又出现一条沿天山北路行走的新北道:自敦煌出玉门关,经伊吾(今哈密西)、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车师后王庭(准噶尔盆地东南),渡伊犁河、楚河、过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附近),抵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新北道出现后,原有老北道称中路。通过上述道路,古代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互相联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国的绸缎、漆器、造纸及印刷术、火药、指南车、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养蚕织绢技术等逐渐西传,天文学、医药学、文学、音乐、绘画艺术等也相继为各国融化吸收。而波斯、印度、阿拉伯以及东罗马各国的宗教、音乐、舞蹈、各种手工业制品、植物新品种也不断输入中国,予中国封建经济、文化以巨大影响。唐代为中西贸易文化交流盛世,至今在河西走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仍有许多记录当年往来盛况的文化古迹。如敦煌石窟、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县库木吐拉千佛洞等,都是这些胜迹中举世瞩目的灿烂明珠。除以上三条道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

猜你喜欢

  • 哈亚

    拉祜语音译,意为“困难的人”。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分化出来的一个社会阶层。一般没有水田,仅种少量旱地,缺耕畜,农具也不齐备。每年收成,一般只能维持半年左右口粮,经常得给富裕阶

  • 库纳列乌

    19世纪60—70年代阿古柏占据南疆时强行征收的一种差税。其中包括为军队提供运输工具、取暖燃料和安排住处等。清军收复南疆后被废除。

  • 拉则宗

    参见“拉孜”(1366页)。

  • 北魏武川镇故城遗址

    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土城梁村。北魏置分南北两城,南城东西长约130米,南北仅90余米,北墙略向内凹,城墙残高约3米,南墙正中开门。北城南北约400米,东西约300余米,西北墙已塌毁。

  • 朔方备乘

    书名。清何秋涛撰。成书于咸丰八年(1858)。全书80卷(一作85卷,误)。卷首12卷,载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诸帝有关北部边疆、民族、中俄关系等的训谕、诗,《平定罗刹方略》及《钦定大清一统志》、《钦

  • 曳落何

    见“拽剌”(1620页)。

  • 西燕威皇帝

    见“慕容冲”(2435页)。

  • 金粟河

    见“乌尔图绰农河”(350页)。

  • 帕木竹

    明代乌思藏地名。在今西藏乃东,元至明初,其地方政教首领建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是为其政权驻地。永乐四年(1406),明廷封其政教首领灌顶国师※帕竹扎八坚赞为※阐化王。自此,有明一代,其地成为阐化王驻地。参

  • 刘熙

    ?—329十六国时期前赵太子。字义光。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国君※刘曜子。光初二年(319),立为皇太子。六年,父欲废其而立刘胤,以群臣谏请,作罢。十一年,前赵为后赵石勒所败,父被执杀。次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