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中俄《喀什噶尔境西北界约》。1884年6月3日(清光绪十年五月初十),清朝划界大臣沙克都林扎布和俄国划界全权大臣、费尔干纳省副省长麦登斯基在新玛尔拉城签订。条约共6款,主要内容:1.划定自别迭里山口到乌孜别里山口以南的中俄边界;2.乌孜别里山口以南两国边界走向,规定中国界线一直向南,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两线之间原属中国领土的三角地带为“待议地区”。通过此约,俄国强行割占了中国喀什噶尔北部和帕米尔地区的大片土地。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中俄《喀什噶尔境西北界约》。1884年6月3日(清光绪十年五月初十),清朝划界大臣沙克都林扎布和俄国划界全权大臣、费尔干纳省副省长麦登斯基在新玛尔拉城签订。条约共6款,主要内容:1.划定自别迭里山口到乌孜别里山口以南的中俄边界;2.乌孜别里山口以南两国边界走向,规定中国界线一直向南,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两线之间原属中国领土的三角地带为“待议地区”。通过此约,俄国强行割占了中国喀什噶尔北部和帕米尔地区的大片土地。
古汗国名。指重建的东突厥汗国。唐永淳元年(682),东突厥汗国※颉利可汗之疏属阿史那※骨咄禄集突厥旧部入总材山,据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自称颉跌利施可汗,累年扰唐,并东击契丹、鞑靼,北征九姓
书名。农学著述。明代回族学者※马一龙撰。本书为作者考察农耕,与探讨耕作理论之作。以哲学论农,为古代农业文献所罕见。惟论证多用旧理学家之说,虽文字深奥,然言简意赅。有《宝颜堂秘笈》、《广百川学海》、《二
见“兀鲁”(107页)。
匈奴姓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秦汉时期,除单于所出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外,与呼衍氏、须卜氏并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单于辅政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等异姓大臣多出自该族,主断狱讼
①见“耶律塔不也”(1328页)。②见“耶律挞不也”(1326页)。 ③见“移刺塔不也”(2069页)。 ④见“答不也”(2238页)。
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1616—1626年,凡11年。
参见“议榔”(614页)。
见“契苾”(1563页)。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支之一。这一术语是原苏联学者H·A·巴斯卡科夫1952年在《关于突厥语言的分类问题》(载《苏联科学院通报·文学和语言部分》1952年第11卷)一文中提出来的,1962年在《突厥语言
蒙古地区佛教寺庙中掌管供佛礼仪的僧人。任此职务者对僧人拜佛应行礼仪,应诵经咒,应燃何灯,应祝何福,以及如何接受施主布施,均应通晓,以便临场布置、说明,行礼如仪。并负责管理殿内珍品,不得任其损失。地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