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中山王大鼎

中山王大鼎

战国时期中山国祭祀礼器。亦称“铁足大铜鼎”。周慎靓王六年(中山王十四年,前315)由中山王下令制作,用以祭祀上帝和祖宗。器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身扁圆,盖顶有三个环纽,附耳,腹中部有一道凸弦纹,蹄足。鼎身铜质,鼎足铁质。采用分铸法制造,鼎身铸造成型后,再将鼎足等附件以嵌铸法联为一体。鼎身刻有铭文77行,共469字,记述了燕国内乱,颂扬司马赒平燕内乱,扩展领土的功德,告诫嗣子警惕燕国内乱在中山国的重演。周赧王七年(前308),王死后,其子��将大鼎等葬于父墓中。1978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的1号墓(王墓)中。铭文横竖刚直,圆弧匀畅,结构秀丽洒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研究中山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猜你喜欢

  • 旧时西藏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部分地区所置※宗以下的一级行政区划。其范围略小于※措(区或乡),略似内地的乡、保。由原西藏地方政府设置,并设※定本或※根保管理全定事务。见“马尼岗六根卡”(185页)。

  • 鸠僚

    亦称“鸠民”。僚人的一支。汉晋时分布滇西及牁古、益州二郡间的兴古郡(今云南东南之文山、红河两自治州一带)。出自古代百越族系之一支,发展为壮侗语族诸民族,与今仡佬族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阿主

    称谓名。契丹语音译。《辽史·国语解》谓“阿主,父祖称”。引申为一种尊称,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少年时作战屡胜,曾被契丹人尊称为“阿主沙里(沙里,‘郎君’之意)”,即“郎君小祖宗”之意。

  • 玉树二十五族

    清道光初年后居住于玉树地区诸藏族部落总称。一称囊谦二十五族、隆庆二十五族。至咸丰同治(1851—1874)之时,始有今称。系由西宁四十族演化而来。即囊谦、拉休、苏尔莽、苏鲁克、拉达、布庆、迭达、固察、

  • 老庄

    亦称“老根子”。旧时迁徙他乡的东乡族或另辟新村的“阿恩德”(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村落和宗亲组织)分支对原居村庄的称谓。由于相距远、年代久,分支出去的各村寨之间来往渐疏,辈份难辨,便互称“阿哈”或

  • 另户

    清代旗籍中立户单位和上等旗人之称。嘉庆《清会典》卷67载:“凡户之别,曰另户,曰※户下,户下之※开户者亦曰另户”。乾隆四年(1739)规定:八旗编审人丁,以18岁以上者核明入册,分别记注在“另户”、“

  • 速檀马合木汗

    ?—1635或1636※叶尔羌汗国第八代汗。※阿黑麻汗之孙、帖木儿速檀之子。1632或1633年~1635或1636年在位。※阿不都·拉提甫汗统治时,任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总督,因凯觎其兄※速檀阿黑

  • 闵福英起义

    清光绪年间东乡族起义。光绪二十一年(1895),循化(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狄道(今甘肃临洮)回民起义,东乡族人民在阿訇闵福英的领导下,起而响应。当清军被围在双城时,义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马有哥

  • 外火器营

    参见“火器营”(393页)。

  • 花寺门宦

    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的分支门宦之一。又称“华寺派”、“花寺派”。因其所建清真寺砖刻木雕,玲珑巧绝、漆彩粉染、图案艳丽、故名为“花寺”。该派遂称“花寺门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与哲赫林耶(时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