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俗名北寺。在山东临清市西、卫河东岸先锋桥畔。始建于明初。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历经明清屡加修缮。今存大门、西南讲堂、北讲堂、望月楼、大殿(礼拜堂)、穿厅楼、沐浴室、后门等建筑物共80余间,面积近1万平方米。正殿可容500余人礼拜,绿琉璃瓦覆盖,葫芦形尖顶,出檐深远,呈印度寺庙风格;彩绘花形斗拱、疏朗雄大,宏丽轩昂;殿内壁、柱上,皆阿拉伯文《古兰经》文装饰;外壁嵌记事石碑。后门正面留存明嘉靖重修石刻。其宏伟、富丽,著名华北。
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俗名北寺。在山东临清市西、卫河东岸先锋桥畔。始建于明初。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历经明清屡加修缮。今存大门、西南讲堂、北讲堂、望月楼、大殿(礼拜堂)、穿厅楼、沐浴室、后门等建筑物共80余间,面积近1万平方米。正殿可容500余人礼拜,绿琉璃瓦覆盖,葫芦形尖顶,出檐深远,呈印度寺庙风格;彩绘花形斗拱、疏朗雄大,宏丽轩昂;殿内壁、柱上,皆阿拉伯文《古兰经》文装饰;外壁嵌记事石碑。后门正面留存明嘉靖重修石刻。其宏伟、富丽,著名华北。
见“叶赫部”(539页)。
明清时壮族、布依族土司统治区域的田地名称之一。流行于桂西及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由土官授与其境内土民耕作。耕者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得转让典卖。耕作期间,收获归耕者所有,不需交纳粮赋,
见“铁弗氏”(1877页)。
渤海王国大臣。文王大钦茂时官献可大夫、司宾少令,封开国男。唐大历十一年(日本宝龟七年,776),奉命为聘日使,率160余人贺光仁天皇即位并吊王妃丧。自南京南海府(治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吐号浦登船渡海,
清代游牧喇嘛旗之一。俗称白佛旗。雍正三年(1725)置。辖4佐领。附青海诸蒙古牧,不参与会盟,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初驻牧黄河东岸,乾隆末年私越河北。道光三年(1823),被勒回河南。牧地东至龙羊峡河口
明代东蒙古左翼三大部的统称。包括察哈尔(插汉儿)、喀尔喀(罕哈)和兀良哈(乌梁海)。与右翼3万户合称6万户。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率左翼3万户大败异宗领主所率的右翼3万户,统一蒙古。此后,大汗领
见“马文义”(163页)。
旧时水族农业祭祀风俗。流行于贵州三都一带。相传水族先民有兄弟3人,跨溪流越高山,自广东、广西一带,溯江河而上,迁入贵州三都一带。祖公迁移时,从海边带来谷种,因此才有稻谷种植。后人为纪念此事,在祭祀时巫
蒙古亲属称谓。蒙古语音译。《至元译语》作阿不合。《华夷译语》作阿巴哈。《鞑靼译语》作阿把合。《登坛必究》作阿补阿。《武备志》作哈不合。《俺答汗传》、《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均汉译作阿巴海。本意为
见“里泼”(1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