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伏藏

伏藏

藏语称“朵儿”,意“埋藏地下之物”,实指埋藏于地下的经书。古代藏族僧人有将重要佛典和著作埋于地下、岩洞、古寺殿堂或梁柱下之俗,待多年后取出,公诸于世,视为珍宝。藏传佛教称之为“伏藏”。在藏族本教中亦有此举,故有“佛教伏藏”及“本教伏藏”之分。此类经典多为当代人所撰,托言前辈所为,加强其神密感。如《松赞干布遗训》(即《噶钦噶桂玛》)传为松赞干布所书,从大昭寺柱下掘出,故又称《柱间史》,实为后人所撰。又如《五部遗教》或《莲花生遗教》书中言为唐吐蕃时所著,但书末却涉及元朝蒙军入藏事,当为元代所著无疑。此类经典多与正史相合,或提供珍贵史料,不宜以“伪史”轻易否定。掘经书者称“朵儿顿”,意为“掘藏师”,有的家传专从此事。有的掘出经典多而珍贵者,被誉大掘藏师,如《五部遗教》等名著,书内即标名系德丹林巴所掘,多数藏学家推定此书实为此人所撰。藏史《贤者喜宴》有一专章,详载藏传佛教掘藏史。掘藏有“南部伏藏”与“北部伏藏”之分。以宁玛派者居多。其中名家有娘·尼玛约色及古如却吉旺秋,前者称“上部伏藏”,后者称“下部伏藏”。伏藏实际构成藏传佛教经典及著作中的一个专类。从《贤者喜宴》看,几乎分布藏区各地,而且有组织,有传承。“伏藏”埋藏地应视为古代藏传佛教的传播要地。

猜你喜欢

  • 阿勒巴惕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为※克烈分部之一。出自该部之亦勒卜客儿,曾任成吉思汗的百户长及博尔赤(司膳),为成吉思汗大哈敦孛儿帖的侍臣。参见“克烈”(985页)。

  • 元子攸

    507—531北魏皇帝。528—531年在位。鲜卑元氏(拓跋氏)。献文帝※拓跋弘孙,彭城王元勰第三子。孝明帝初,以父有鲁阳卫拥之功,封武城县开国公。幼侍孝明帝于禁内,深受亲信。孝昌二年(526),进封

  • 沿河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北部。与四川省相接。县境有苗、土家、仡佬、汉等民族杂居。北周宣政元年(578),置费州。隋开皇九年(589),置务川县,治所在今贵州沿河县北。属庸州,旋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621),

  • 哈喇乌苏卫

    见“考郎兀卫”(686页)。

  • 回回司天监

    元明两朝掌管回回天文历法的机构。又称“回回司天台”。多由回回学者主事。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始设回回司天台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以札马鲁丁为提点。十七年(1280),置行监。皇庆

  • 吴鲁忒

    见“兀鲁”(107页)。

  • 玄菟郡

    古地方政区名。西汉元封四年(前107,一作三年)置。领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隶幽州。治所初在沃沮城(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始元五年(前82)徙治高句骊县(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兴京老城附近)。

  • 雪你惕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苏尼特。与成吉思汗所出之孛儿只斤氏同宗,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儿帖该第四子雪你惕后裔组成。铁木真(成吉思汗)兴起时,该部亦鲁该、阿勒赤、搠尔马罕等追随铁木真参加统一蒙古各

  • 道州僚

    见“道州蛮”(2299页)。

  • 昌武

    夏世祖武烈帝赫连勃勃年号。418—419年,凡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