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僜人

僜人

自称“”或“代巴敌”。藏语称“僜巴”。西藏地区待识别民族的群体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的杜莱河、格多河、察隅河及额河流域,约2万多人。其先民为世居察隅的土著“卡登卡拉”和约在明末清初由东西两个方向迁来的※义都人和布绒山区(缅甸北部)的一支古老居民。内部分“达让”和“格曼”两大支系,讲达让和格曼两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同一语支。以达让话为通用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私有制已经确立,出现了家庭奴隶制。但仍较多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官长自立,不由人委”,“大小事务皆凭众公议”。生产以农为主,普遍刀耕火种。男女皆穿麻布缝制的无领无袖短衣,女子下着筒裙。“指天挽髻,两耳垂轮,各穿大孔,纳指大空竹管于其中。”住干栏式草顶长屋。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兼有一夫多妻现象。信仰原始宗教,崇拜鬼魂。流行土葬和火葬,兼有二次葬。无文字,结绳记事。解放后在察隅县聚居的僜人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68年全部由深山密林迁至山下定居。学会犁耕,种植水稻,粮食自给有余。近年来开始使用拖拉机、插秧机、脱粒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许多家庭建有新房居。文教卫生事业逐步发展。有自己的会计、教师、医生、驾驶员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察隅县、区、乡都有僜人任公职及担任领导干部。

猜你喜欢

  • 普尔巴

    门巴族民间木制餐具。门巴语音译,意为“敞口木碗”。用青杠、米柳、杜鹃花等质地坚硬的树根、茎,经砍切成圆段坨、高温煮后晒干、经凿创外壁与切削内腔、上色、镶嵌银边等工序制作成。其分侈口鼓腹和直口弧壁两种器

  • 蒙额勒多尔部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又译蒙古勒多尔部、蒙科尔多尔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在喀什噶尔城(今新疆喀什)东北伊兰乌瓦斯卡伦外游牧,距喀什噶尔100里,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辖。

  • 完颜言

    即“完颜乌带”(1149页)。

  • 左都督

    官名。洪武十三年(1380),明朝政府改京师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5军都督府,统领京内、外诸都司、卫所。在南京亦专设5军都督府,统领南京卫所。各府长官为左、右都督。实权归兵部。明中叶以后,在边疆

  • 山林队

    北洋军阀、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强迫鄂伦春族青壮年男子组建的地方武装。初称“山林游击队”或“栖林游击队”,日伪时期改用是名。民国十四年(1925,一作十三年)始建。辛亥革命后,鄂伦春族社会仍沿用清代路佐组

  • 禾屯吉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和通吉卫。永乐七年(1409)九月,禾屯吉河等处女真首领粉甫等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失里木卫同时设立,命粉甫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九年(1411),卫指挥不颜帖木耳奏

  • 显佑寺木碑文

    碑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边将军兆惠撰。记述作者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起,奉命率师征讨大小和卓木经过。于喀喇乌苏之战记叙尤详。是研究平定布拉尼敦、霍集占叛乱的第一手资料。碑原立于叶尔羌(今

  • 察南自治政府

    日伪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由日本帝国主义导演,在察哈尔南部组建的伪政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侵占绥远、察哈尔过程中,即着手组建伪政权。1937年8月27日,日军侵略张家口后,9月4日即在张家口成立

  • 班垫顿柱

    ? —1871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原为甘丹寺堪布,同治元年(1862),串通该寺喇嘛以诺门罕呼图克图逆达赖喇嘛为名,取布达拉宫武器,调集前后藏、江孜兵和所属百姓围攻呼图克图驻锡地色拉寺。霞扎汪

  • 比力麻亥

    撒拉语音译,汉语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食品。流行于青海循化、甘肃大河家等地。制法:锅中放少许水,烧开后撒面入锅,同时将食油倒入,用筷子搅动,待面和油熟透,闻到香味后,盛入碗中,即成。用以款待贵宾和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