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白室

八白室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灵堂。亦称八白宫。南宋宝庆三年(1227),成吉思汗率乒征西夏、金途中,卒于六盘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南),遗体归葬于不儿罕哈勒敦山(今肯特山,一说葬于起辇谷)。为防止后人盗掘,将墓地踏平,不封不树(不留标志),称为禁地或圣地,由兀良哈人世代守护。遗属又建此灵堂,永久保存其住过的斡耳朵(宫帐)及遗物,并作为祭祀成吉思汗的场所,由鄂尔多斯部世代看护,鄂尔多斯部的名称也源于此(斡耳朵的复数)。《大黄史》称:“将如山之白室,竭诚护卫者,乃鄂尔多斯万户也”。蒙古族尚白,由8座白色的大毡帐组成,故称“八白室”。《成吉思汗祭典》云,八白室包括:成吉思汗的白室、忽兰哈敦的白室、古尔伯勒津高娃哈敦的白室、白翁衮马(画像)的白室、保鲁温都尔(马奶桶)的白室、箭筒的白室、缰绳的白室、仓库的白室。入明,蒙古地区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事频繁,汗位争夺激烈。为标榜汗位继承的合法性,称汗者辄在八白室参拜即位,如哈萨儿后裔※阿岱汗、瓦剌首领※脱欢、元裔※摩伦汗、※达延汗、※打来孙汗等均在此参拜即位。东蒙古诸部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前也屡在此誓师或会盟,如嘉靖十七年(1538),卜赤汗召集东蒙左右翼诸部在此会盟誓师,共同讨伐“反叛”的兀良哈万户。旋师后又在此举行庆典,封赏有功人员。八白室可以移动,成化至正德(1465—1521)间,随鄂尔多斯部迁入河套地区,设在今达拉特旗王爱召。清初移至伊金霍洛,世代传为成吉思汗陵。每年祭日,远近蒙古人在此聚会,刑白马、白驼祭奠成吉思汗。抗日战争时期,经榆林、延安、西安,移至甘肃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迁入青海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应蒙古族人民的要求,迁回内蒙古。1956年,在伊金霍洛建成陵园,供人们参拜凭吊。近年来,恢复了传统的成吉思汗祭典。

猜你喜欢

  • 壮文

    我国壮族使用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早在南宋时期,壮族地区民间就流传着一种“方块壮字”或叫“土俗字”。这种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造的,使用范围不广,也无统一规范,壮族民众多使用汉文。1955年创制了拉丁

  • 土百户

    官名。清代在西藏、四川、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世袭武职小土官。以当地头目充任。秩正六品,给予印信、号纸。有的属于临时封赠,多数无印信,只颁给号纸或委牌,不世袭。管理本小支事务。供征调,随官军出征。

  • 大同

    ①唐代南诏宣武帝隆舜年号。约887—891年,凡五年。 ②辽太宗嗣圣皇帝耶律德光年号。947年。 ③东夏国的年号。1234—?。究竟存在多长时间不详,考古资料表明,印背题款有大同四年者,其下限不会早于

  • 车牙若鞮单于

    ?——前8汉代匈奴单于。挛鞮氏。名且莫车。※搜谐若鞮单于弟。初为左贤王。成帝元延元年(前12),兄死,嗣立。即位后,保持与汉和好关系,遣子右於涂仇掸王乌夷当入侍汉朝。绥和元年(前8)秋八月,卒,在位五

  • 克默尔河卫

    见“克默而河卫”(988页)。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后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哈喇乌苏,接本部左翼左旗界;西至膏林塔拉,接那鲁班禅呼图克图界;南至布音图河,接那鲁班禅呼图克图及军台界;北至布音图河源,接本部中左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旗札萨

  • 契丹风俗

    北宋人宋绶于天禧四年(1020)为贺契丹国主生辰使,归来后向宋真宗所上的奏疏。详记沿途里程、山川、见闻、民族分布、民俗及辽朝宫室、职官和上层人物的衣食住行等情况。是研究契丹与奚族史的重要史料。原收录于

  • 具德吉祥法轮寺

    见“文都寺”(388页)。

  • 阿噶

    见“阿哈”(1194页)。

  • 帖儿坚

    蒙古语音译,亦译帖儿格、帖列格,意为“车”。据载,古代蒙古人有两种车,一种称“合剌兀台·帖儿坚”,一称“合撒黑·帖儿坚”。车辆在蒙古牧民中早已广泛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据《元朝秘史》载,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