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州蛮
南北朝时司州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州名为族称。古代称※荆蛮,汉代称※江夏蛮或豫州蛮。分布在今湖北东北部和河南信阳地区。南齐建元二年(480),乘北朝入侵豫州、司州,诸蛮纷起之机,引北朝军攻平昌戍,被戍主苟元宾击退。永明五年(487),复与雍州蛮通北魏军,助※大阳蛮※桓天生攻义阳(今河南信阳北)。其民习衣布徒跣,椎髻或剪发。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楯,便弩射。其后裔大部与汉族融合,一部分与今土家族、苗瑶族系民族关系密切。
南北朝时司州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州名为族称。古代称※荆蛮,汉代称※江夏蛮或豫州蛮。分布在今湖北东北部和河南信阳地区。南齐建元二年(480),乘北朝入侵豫州、司州,诸蛮纷起之机,引北朝军攻平昌戍,被戍主苟元宾击退。永明五年(487),复与雍州蛮通北魏军,助※大阳蛮※桓天生攻义阳(今河南信阳北)。其民习衣布徒跣,椎髻或剪发。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楯,便弩射。其后裔大部与汉族融合,一部分与今土家族、苗瑶族系民族关系密切。
契丹部落名。为*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一部落。遥辇氏是继*大贺氏后至契丹开国前最后一个部落联盟,相当于唐开元十八年(730)至后梁开平元年(907)。初期由八部组成,集解部为其一。有人以为,*阻午可汗时
?—1658明末大臣、文史家、诗人。字静之,山东掖县人。回族。出身于官宦世家。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任河南夏邑县知县,授吏部主事、迁太常寺卿,因得罪中贵,贬归故里。以地方变乱,莱州被围,倡守御,
汉魏时沃沮族所居之地。沃沮族分南沃沮与北沃沮两部分,南沃沮占有朝鲜半岛盖马大山以东,南至今元山以北,北至图们江附近的沿海地;北沃沮分布在图们江北,约有今吉林省和龙、延吉、汪清、珲春等县地。《新唐书·渤
1429—1485明代云南丽江土官。纳西族。字惟高,号峻乔。纳西族名阿地阿习。※木森(阿土阿地)长子。正统七年(1442)袭父土知府职。天顺四年(1460),遣人赴京进贡。五年授太中大夫,世袭土官知府
书名。纥石烈良弼等修撰。卷数不详。主要记天会元年(1123)九月至十三年(1135)正月太宗一朝有关史事。大定七年(1167)成书。内容略见《金史·太宗纪》。
见“哑速火落赤把都儿”(1627页)。
宋代少数民族名。与临洮土羌接,唐代为曲、播等12州地(今贵州遵义至云南昭通一带)。俗椎髻、披毡、佩刀,居必栏棚,不喜耕稼,多畜牧。其人精悍善战斗,自马湖、南广诸族皆畏之。与※董蛮、南广蛮合称叙州(今四
明代东蒙古部名。亦译作“叭要”、“摆腰”、“伯腰”、“拔要”、“摆曰”、“把岳忒”等。该部源于蒙元时期,《蒙古秘史》、《史集》、《元史》均有记载,称作“巴牙兀惕”、 “伯牙吾”、 “伯牙兀”、※“伯岳
原为靺鞨诸部之一,后为黑水靺鞨16部中的一部。《新唐书》称其在“黑水西北”,约居住在牛满江(前苏联布列亚河)和恒滚河(前苏联阿姆贡河)上游地区,但说法不一:一说在精奇里江和牛满江上游地区,或指在前苏联
蒙古地区佛教寺庙的僧职名。寺庙办事人员。地位在※尼尔巴之下。数目不定,根据需要设置。分掌寺庙各种杂务,如寺庙所属牛、马、羊群以及土地的经管与买卖、建筑工程的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