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哲赫林耶

哲赫林耶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教派之一。又译为“哲赫忍耶”、 “哲合林耶”等,系阿拉伯语“哲赫勒”转声,即“公开”、“高扬”之意。以高声诵记主赞圣的“迪克尔”(赞词),故又称“高念派”或“高赞派”。创教初期,又称为“新教”。由甘肃河州回民※马明心于清乾隆年间(1735—1795)创立并传播。源于阿拉伯也门地区的沙孜林耶,又吸收其他苏非派的一些教义。一说与嘎的林耶同属格什板顶耶这个苏非主义派别,嘎的林耶属暗传,而此派为明传。该派对教义、教法的阐述、比较灵活,对宗教仪式也有所简化,如将“主麻”(聚礼)的16拜,简化为10拜;强调“海底叶”(布施)要用于周济穷人,阿訇不能独爱私用;反对教权世袭,主张传贤不传子。受到下层群众之拥护,曾遭到清政府禁止,教众曾参加和发动多次反清斗争。以后由反门宦之教派,发展成为门宦很深的教派。该派除保持伊斯兰教之基本信仰外,增加了对教主的狂热崇拜和神化及对圣徒、圣墓之信仰。主张朝拜教主之拱北(陵墓)。在礼仪上遵循哈乃菲学派之主张,认为教乘、道乘、真乘三者不可分割,但重视跟随教主进行道乘修持之功课。在功课礼仪方面,主张凡是已足封斋年龄的儿童(男12岁、女9岁),就应封斋;入斋和开斋要亲自看新月,反对报月和领月;葬礼主张用《古兰经》转“费达”为死者赎罪;不主张妇女戴盖头、蒙面纱;礼拜时主张穿中国式带襟大褂和长袍,并戴黑色6角锥体帽,男子不留腮须等等。从其第三辈教主马达天以后,实行教权父子相传世袭制。除清真寺外,教主住地设“道堂”,为教主修功办道之场所。被视为圣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在教主之下,集若干教坊为一行教地,设热依斯(早期称称海里凡、即办道者、代理人),代主教管理这一地区的各清真寺和教务。内部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解放后,废除政教合一制和宗教特权。该派有“沙沟”、“北山”、“板桥”、“南川”四个支派门宦。主要分布在宁夏固原、西吉、海原、银南(主要是吴忠)地区,甘肃天水(主要是张家川)地区、平凉、兰州市等,他如云南、四川、贵州、新疆、黑龙江、山东济南、北京等地有少量的教徒,今约有40—50万人。

猜你喜欢

  • 赵安稽

    ?—前105故匈奴王。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偕相国桀龙归附汉朝,受礼遇,封昌武侯。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伊稚斜单于,增食邑300户。元封六年(前105)卒,子充国

  • 南诏中岳

    南诏封山名。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封五岳四渎,以点苍山(位于今云南大理市洱海湖之西)称中岳,为五岳之一。贞元十年(794),异牟寻遣子寻阁劝及清平官与唐使崔佐时会盟,即在此山下

  • 阿郭日哈

    即“都定臣”(1816页)。

  • 薛撤

    ?—1197蒙古国建立前主儿乞部首领。又译撒察、薛扯。另“别乞”(“族长”之意)。忽秃黑秃主儿乞之子。与铁木真(成吉思汗)同宗,均为合不勒罕曾孙。原附札只刺部札木合。宋淳熙十六年(1189),率众归依

  • 萨克素

    ?—1674清初武官。镶蓝旗人。康熙十三年(1674),以佐领从平南大将军赉塔征叛藩耿精忠部将曾养性率众6万攻城,坚守城池,久攻不下。后以参将武灏通敌献城,力战阵亡。

  • 婆莴部

    见“婆莴室韦”(2128页)。

  • 吉慈尼

    见“伽色尼”(1098页)。

  • 耶律神独斡

    金代大臣。又作移剌神独斡。契丹族。为景国公耶律怀义子。海陵王朝,累官西北路招讨都监。正隆(1156—1161)年间,从父伐宋。入世宗朝,为宣徽使。大定八年(1168)七月,奉诏以名马、宝刀、御膳赐太子

  • 达秀阿妈

    藏语音译,“达秀”意为“支差组”。全意为“支差组的首户”。旧时西藏藏北牧业区差巴(支差的人)等级之一。支差者依贫富分为5等,达秀阿妈居其首。一个支差组3年清点一次牛羊存栏数,最多的一户称之。负责通知部

  • 甲子兰

    即“噶玛兰”(25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