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族花儿

回族花儿

回族民歌。别名“少年”,又称“野曲”、“山曲儿”。起源于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流行于甘、宁、青、新疆回民地区。约产生于元代(一说为明代),是当地回族吸收西北其他各族的“花儿”艺术形式,创造的一种民间歌曲。以河州花儿为主,蒹习临洮花儿。前者长于抒情,后者以叙事为主。在形式上分“散花”和“本子花”。前者为单首短篇,有4句、6句、8句以至12句不等。后者指成本成套的带有连续性的长篇作品。内容由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通俗小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传统戏曲的内容改写而成。以爱情内容为主。近代又产生了史诗型的“花儿”。河州“花儿”代表曲令有“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尕马儿令”、“白牡丹令”、“水红花令”、“六六儿三令”等约三十余种。多采用西北汉语方言,间或夹杂阿拉伯、波斯语汇。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或用曲艺形式演唱,称“花儿说唱”。代表作以《马五歌与尕豆妹》最著名。著名歌手有马古拜、杨塞尔吉、黄三等。

猜你喜欢

  • 查办南笼事宜奏

    镇压南笼布依族农民起义之奏章。5篇。清勒保(1740—1819,字宜轩,满州镶红旗人)撰。作于嘉庆二年(1797)。内容记嘉庆初年贵州南笼府安龙县布依族农民起义事件的原因、经过及清军对其实行武装镇压之

  • 大布苏造碱业

    内蒙古早期的造碱业。由长春天惠造碱实业公司联合内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齐默特色木丕勒合股创办。公司设于郭尔罗斯前旗的大布苏泡附近。1909年聘清化学专家,雇佣一千余工人,将天然碱土用土法熬制成灰碱,装

  • 阿武儒

    部分彝族的自称。亦作阿武若。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畴、弥勒、祥云、镇沅、元阳、罗平、金平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乌珍泰

    ?—1838清朝将领。蒙古正红旗人。拜俞特氏。初在乌鲁木齐驻防。嘉庆十三年(1808),由笔帖式补骁骑校。十四年升防御。十五年,升佐领。十八年(1813),迁前锋章京。十九年,迁翼长。二十四年(181

  • 马瑜

    ?—1819清朝将领。回族。祖良柱,官四川松潘镇总兵,遂寄籍华阳(今四川剑阁南)。少以武生入伍,从征廓尔喀(今尼泊尔)、苗疆,迁游击。嘉庆元年(1796),奉命赴达州镇压白莲教,赐号“达春巴图鲁”。三

  • 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宋代大理国古碑。简称石城会盟碑。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立于鄯阐府石城(今云南曲靖市旧县城北),后埋没。清康熙十八年(1679)出土。今存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高121厘米,

  • 三郡乌桓

    对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之乌桓人的统称。《资治通鉴》:“三郡乌桓,辽西蹋顿、辽东苏仆延、右北平乌延也。”汉末,乘军阀割据之机,乌桓掘起,各自称王。献帝初平(190—193)中,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从

  • 八旗满洲

    清代八旗组织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俗称满洲八旗。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后,根据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将满族社会原有的牛录组织加以改组扩大,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黄、红、蓝、白四旗。四十三年(1615

  • 鼓楼

    侗族地区独特的建筑物。又名“古楼”、“楼”、“百”。因楼内置鼓得名。明代已出现,今存者多分布于黎平、榕江、三江、通道、龙胜等县,均系清代所建。多位于寨子中央,为群众聚众议事、交流集会和夏夜纳凉之所。高

  • 赤勒

    见“敕勒”(19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