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音译,俗称“拴头”。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对依附于大部落的一些小部落的称谓。是时当地部落纠纷频繁,一些弱小部落为求得自身安全,一般被迫投靠大部落为附庸,受大部落头人的节制,大部落有保护他们的义务,但
我国赫哲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由于赫哲语既有满语支语言的特点又有通古斯语支语言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对赫哲语属于哪个语支有不同的意见。早期的分类法把赫哲与满等语言划为满语支,较新的分类
见“通古斯”(1968页)。
?—1944民国时期新疆官员。新疆吐鲁番人。维吾尔族。1932年参加吐鲁番维吾尔族农民暴动,自称师长。被盛世才驱往南疆后加入和加尼牙孜部。1933年参与建立所谓“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分裂活动。
哈尼族村寨的行政和宗教头人。汉族称为“龙巴头”、“龙头”。沿袭于农村公社时期的村社头人和宗教首领。世袭,在村寨中享有最高声望。其职责主要是指导全寨生产,处理寨内民事纠纷。在活动中可获得少量礼物当报酬。
苗族的俗称,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与※草苗为不同支系。妇女与侗族妇女装束略同,多着兜肚、短裙,赤足。聚族而居,大村三五百户,小亦百数十家。房屋以杉木构造,顶覆杉木皮。楼居,上居人,下养畜。传说其先
?—1029宋代甘州回鹘可汗。一译宝国伊噜格勒。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即位。《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纪》,天圣五年(1027)称其为“可汗王”,并遣使向宋进贡。翌年,复遣使贡方物。在位凡2年。
?—1858清末将领。字梅芳,河南郑州人。回族。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好学习武。道光十一年(1831),以力大善射举于乡。次年中武进士。以蓝翎侍卫授山西吉州(今吉县)营都司。咸丰二年(1852)调河南、
1826—1876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农民反清起义将领。彝族。四川马边县人。曾参加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赴云南哀牢山区进行反清起义宣传活动。六年(1856),在赵州(今弥渡县)瓦卢村天生营随李
1792—1841清代著名学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又名巩祚、易简、自暹、字璱人,一字爱吾、伯定,号定庵。幼即聪颖过人,并从外祖父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习小学、说文。嘉庆二十三年(1818),应浙江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