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羌
泛指凉州刺史部诸郡边塞外的羌人部落。西汉扩土开疆,凉州刺史部诸郡多接连羌人部落,划归郡县塞内的部落受郡县管辖,塞外部落属护羌校尉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译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东汉中叶,汉朝向西南发展,大批划归塞内。
泛指凉州刺史部诸郡边塞外的羌人部落。西汉扩土开疆,凉州刺史部诸郡多接连羌人部落,划归郡县塞内的部落受郡县管辖,塞外部落属护羌校尉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译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东汉中叶,汉朝向西南发展,大批划归塞内。
瑶族传统染织工艺品。其法先以木板二片,镂成各种精美花纹,染时用以夹自织白布,把溶蜡灌入其中,而后去板取布,放进蓝色染缸受染,染后煮布去蜡,即呈现精细的斑花,故名。通常又称“蜡染”,其法流传至今。
旧镇名。噶尔雅沙之旧称。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东南部,噶尔藏布右岸。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中英西藏条约》签订后,被迫开为商埠,为附近地区与印度贸易中心之一。新藏公路经过此境。参见“噶达克商
刊物名。内蒙古绥远地区屯垦督办办事处于1931年4月15日创办。铅印,32开。原为绥远第七十师刊物,初为半月刊,后为屯垦督办办事处机关刊物,改为月刊。社址设在绥远新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街。内容有时
见“敌烈部”(1882页)。
僜语音译。解放前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使用的一种铁砍刀。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多由相邻地区传入,部分自行加工。刀长约50厘米,宽约8厘米。用长方形木板刻出凹槽,每隔约2厘米绕数道细铁(铜)丝,即为刀
金封爵,小国一字王号。完颜秉德(本名乙辛)海陵王即位时(1149)受封。此前为尚书左丞相兼中书令,与尚书左丞唐括辨等刺杀熙宗于寝殿,立海陵,因受封。天德二年(1150),出领行台尚书省事,被诬与完颜宗
渤海大首领之一。又作乌思罗、崔乌斯多、崔乌斯。渤海国灭亡后,隶属辽东丹国。后周显德(954—960)初,率30人自东丹国逃投后周。
契丹符契。上圆下方,形如方响。上方另有圆孔,穿绳。牌上刻契丹大字“” (意“急”),左面刻作七刻,取其本国历七世,右面刻作一刻,旁刻契丹字“”。每至女真、鞑靼国取索财物、抽发兵马用此牌
汉末曹操征调匈奴丁壮编组的军兵。建安二十一年(216),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入朝于魏,被曹操留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部众散居并州(治晋阳)六郡,由并州刺史梁习征调匈奴丁壮编为“义从胡”,分配各地驻
石刻名。为哀悼辽道宗皇后萧观音的石刻。有汉字和契丹小字刻的各一合,刻于乾统元年(1101)。1930年出土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乡瓦林茫哈地方的辽庆陵的西陵即永福陵中,现存沈阳市辽宁省博物馆。汉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