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戏
壮族民间戏曲艺术。流行于广西、云南壮族地区。用壮语演唱,说唱合一。分师公戏、北路壮戏、南路壮戏等种。师公戏亦名唱师,流行于广西河池、宜山、来宾、贵县、邕宁、武鸣等地。相传清同治间(1862—1874),贵县鹤山村壮族在师公舞的基础上,吸收粤剧、桂剧、彩调的舞台艺术,而创造的一种壮族剧种。伴奏乐器有铜鼓、皮鼓、铜钹、铜铙、管弦、木鱼等。南路壮戏亦称“哈海戏”,因唱腔中常伴有“哈海”、“哈海”之声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在靖西提线木偶戏和德保马隘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靖西提线木偶戏出现于清朝中叶,用当地壮族说唱的曲调“木伦”演唱,用棉线拉着木偶表演。德保马隘戏是用当地民间说唱的曲调“马隘调”、“汉龙调”演唱,也是通过木偶表演。1936年这两种戏剧汇合而发展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亦称“板凳戏”和“土戏”,主要流行于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及云南文山、富宁、广南等地。相传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田林壮族民间已有半专业戏班,光绪(1875—1908)年间广泛流传到其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