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瑶民起义
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广西浔江上游瑶民反抗明王朝的斗争。因地方官吏横征暴敛,强夺瑶民田土肆意杀戮瑶民,诸瑶积恨。正统七年(1442),瑶族首领蓝受贰聚集数百瑶民,以大藤峡石门为据点发动武装起义,严惩贪官土豪,不久被害。侯大苟继起领导斗争。十年(1445),率义军攻破两广总督衙门梧州城,声威大振,附近各县瑶、壮、汉农民纷纷响应,队伍扩展至万余人,先后攻陷两广的化州、泷水、电白、德庆、荔浦、修仁、平乐、藤县等县城,围攻浔州、柳州、庆远等州府,并屡陷梧州城,振撼全国。成化元年(1465),浙江布政司左参赞韩雍率官兵16万会剿,侯大苟战死于九层楼山,1.7万多群众惨遭屠杀,大藤峡被更名“断藤峡”。翌年,余部在侯郑昂、王牛儿等领导下又夜袭浔州府城,杀贪官50余人,并一度占领容、藤两县。侯郑昂、王牛儿相继牺牲,但斗争并未停息。嘉靖七年(1528),大藤峡南部再度爆发了反抗斗争,朝廷命左都御史王守仁率军两万镇压。十六年(1537),侯公丁在大藤峡又掀起声势浩大的瑶民起义,频频出击,重创官军。明廷为彻底镇压瑶民的反抗,于十八年(1539)命蔡经、翁万达、田汝成等率兵5万血洗大藤峡,义军残部被迫星散山谷,延续近百年的大藤峡起义终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