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官

契丹官

又称北面官。契丹王朝对执掌境内契丹及其它游牧民族事务官吏的称呼。契丹建国后,辽太祖晚年征服渤海,太宗时又获燕云十六州,境内民族成份复杂,据《辽史·营卫志》称:“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北部主要居住契丹本族及其它游牧民族,南部以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为主,两者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皆有很大差异,契丹统治者为适应形势需要,采用特殊的“因俗而治”的分治政策,中央统治机构分别设置契丹官(北面官)和汉官(南面官)两套系统。《百官志》称:“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据三使契丹的宋人余靖所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相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武溪集》卷18)契丹崇日,庐帐皆东向,契丹官帐设皇帝御帐之北,故名。其制约在太宗朝时逐渐形成。契丹官以契丹故有官制为基础建立。主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著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诸帐官、北面宫官、北面部族官、北面坊场局冶牧厩等官、北面军官、北面边防官、北面行军官、北面属国官等。据《辽史·百官志》,契丹官又各分南北,北面朝官有:契丹北、南枢密院,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宣徽北、南院,大于越府,大惕隐司,夷离毕院,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文班司,阿札割只等。今有人研究认为,《百官志》记载混乱,不少契丹官(北面官)中之南面官应属※汉官(南面官)之列。

猜你喜欢

  • 酋龙

    见“祐世隆”(1766页)。

  • 乞儿吉思

    见“吉利吉思”(683页)。

  • 阿刺骨马

    西域名马。亦译称阿鲁骨马、阿尔古玛克马。因产于西域,故又称西马。明代土鲁番、哈密、亦力把里等地的游牧部落作为上等贡马和礼物进献明朝和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等。俺答汗赠送第三世达赖喇嘛的礼品中亦有此马

  • 岑浚

    ?—1505明广西思恩州土官。壮族。都指挥使岑瑛之孙,思恩州知府岑鐩之子。成化十六年(1480),袭父职。弘治十二年(1499),田州知府岑溥为子岑猇所杀,土目黄骥、李蛮趁机相互争权。奉督府命护卫岑溥

  • 赤狄

    北方古族名。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部分。一说狄人信仰萨满教,以青、赤、白、黑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赤狄居南,崇尚赤色,着赤色衣饰,故称。与白狄、长狄、众狄等组成部落联盟,居于盟主地位,役使其他

  • 扎杜

    ?—1797清嘉庆初云南各族抗清斗争首领。拉祜族。威远(今景谷)人。嘉庆元年(1796),威远牛肩山一带饥荒,清统治者仍不顾各族人民死活,征敛不休,遂率众举行起义,反对清廷,袭击官府及清军粮仓,分粮济

  • 夷宾州

    唐朝纳抚※靺鞨所置州名。唐高宗乾封(666—668)年间置。置于营州(今辽宁省朝阳)界内,隶营州都督府,处靺鞨愁思岭部落。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部落联盟首领※李尽忠起兵反唐,占据营州。次

  • 叟塞

    ?—1646清初蒙古王公。苏尼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郡王腾机思族兄。号巴图尔济农。原服属察哈尔部,后依附喀尔喀。天聪九年(1635),奉表后金贡驼马。崇德三年(1638),复遣使

  • 乌巴什多尔济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巴木巴尔之祖父。率部驻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与祖邦保持密切联系。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雍正九年(1731),遣使阿尔巴图、沙喇布丹津赴西藏礼佛。时值西藏阿尔布巴

  • 马骀画宝

    书名。近代回族画家※马骀著。收作者画稿千余幅,共三册,1928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由画家黄宾虹作叙,复有康有为、但懋率、张大千为之题词。书中于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之画,无不兼备,乃当时最完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