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女真文

女真文

我国历史上女真人的文字。是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参照契丹文的创制方法制成的。天辅三年(1119)颁行。之后,金熙宗完颜亶又制一种女真字,天眷元年(1138)颁行,皇统五年(1145)后两种文字并用。为了区别,称前者为“女真大字”,称后者为“女真小字”。但这两种字本身的区别,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金代女真文文献早巳失传。保存到现在的女真文文献,主要是用一种与汉字相似的单个字写成的。但也发现有把两个字并写在一起或是把两个字上下叠写在一起的女真文。这种并写或叠写的女真字类似契丹小字,因此学术界有人认为这就是女真小字。女真字采用汉字笔划,字体为方块形。早期的女真文有直接采用汉字、契丹字字形的,但多数是在汉字、契丹字的字形上加笔、减笔、变形或参考原音、原义的方法制成的。一般认为女真文的文字是表意字,后来为了适应女真语的语言特点,创制了词干字和词缀字,最后发展为拼音文字,也就是金熙宗完颜亶所制的女真小字。金世宗完颜雍以后,废除了并写、叠写,统一使用单写。女真文上下直书,移行从右向左,常以间隔断句或加“V”号表示段落。女真文创制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12世纪后期才以女真文翻译汉文经书。1234年金朝灭亡以后,女真文仍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中通行。直到15世纪中叶逐渐废弃。流传下来的女真文文献主要有明永乐五年(1407)四夷馆编辑的《女真译语》,其中有“杂字”和“来文”两部分。“杂字”是词汇的辑录,包括女真字、汉义及汉字注音。“来文”以移录当时东北各卫、所女真官吏向明朝进贡的表文。在石刻方面,已发现10处碑碣、摩崖。其中以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和明永乐十一年(1413)的“奴儿干永宁寺碑”最为著名。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现不少墨迹资料,其中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题壁、墨书题字、墨画题字等,以及陕西省西安碑林石台孝经中发现的《女真字文书》残页。这都是女真文的手迹,后者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女真文抄本。清代中叶以后,女真文才为学者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猜你喜欢

  • 哱承恩

    ? —1592明朝宁夏副总兵。蒙古族。明副总兵※哱拜子。万历十七年(1589),父致仕,依例子袭父职。十九年,因青海蒙古火落赤、真相等屡败明军,土默特部顺义王扯力克西行助之,洮河告急,获明御史周弘哱举

  • 哈亚窝亚

    拉祜语音译,意为“最贫困者”。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占有不均而分化出来的一个社会阶层。仅占有零星旱地,或没有自己的耕地,除有一二件破旧农具外没有耕畜,主要靠帮富裕阶层

  • 撒剌儿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沙兰卫。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忽刺温三角等处女真首领吉里吉纳、者哥难等来朝,明廷以其居地置卫,与双城等四卫同时设立,在今黑龙江宾县南舍利河流域。

  • 苏木章京

    蒙古语音译。清代蒙古官职名。亦称管箭章京(箭长),或佐领。“苏木”蒙古语意为“箭”,相当于满洲之牛录,汉译“佐”或“佐领”。每苏木设苏木章京1名。承札兰章京之命,直接管理本苏木的一切事务,包括处理行政

  • 慕容宣昌

    681—706吐谷浑王族。名煞鬼。慕容氏。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人。父吐谷浑王※慕容忠,母唐金城县主。约唐武后光宅元年(684),受本部推为政乐王。神龙二年(706),随吐谷浑使臣朝唐,染病卒于京

  • 参赞大臣

    官名。清代常在驻防边疆地区的将军(如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伊犁将军等)或临时出征的统帅(亦称将军,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下设参赞和参赞大臣,以赞襄军务和行政事务,有的负责驻守一个地区(如伊犁将军节制

  • 骊土之翟

    见“丽土之狄”(984页)。

  • 白伞盖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睹鬼哥儿,华言白伞盖,咒也”。藏语gdugsdkar,译为白伞盖。举行法事时所诵咒文,以驱赶恶魔祈息灾难。

  • 涿涂山

    汉代匈奴地区山名。又作涿邪山。位于今蒙古国阿尔泰山脉东南部一带。为军事要冲,汉与匈奴屡战于此。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遣因杆将军公孙敖、强弩都尉路博德会于该地,击匈奴,无获而还。东汉明帝永

  • 斡者

    即“兀者”(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