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宣慰使

宣慰使

官名。唐代始置。元和十四年(819),命杨于陵为淄、青十二州宣慰使。元置宣慰司,设宣慰使掌军民之务,分道总理郡县,行省有政令则为布告于下,郡县有所请则为上达于省,类似今地区一级机关之主官。有边陲军旅之事者,其所驻衙门则兼称都元帅府,宣慰使亦称都元帅,或称管军万户府。司设宣慰使3员,包括1员土官,秩从二品。下设同知1员,从三品;副使1员,正四品;经历1员,从六品;都事1员,从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1员,正九品。明初开始改为世袭土官专称,秩从三品,其职责成为保境安民,纳贡赋,听征调。司内另设同知1人,正四品;副使1人,从四品;佥事1人,正五品;经历司经历1人,从七品;都事1人,正八品。清沿明制,品阶、职责与明同,但司内其他官员则已大为简化。其世袭手续参见“土官”(63页)。

猜你喜欢

  • 帕觉拉康

    见“帕拉哇”(1399页)。

  • 崇兴寺双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东京道显州城内(今辽宁北镇)。始建于辽,元、明、清历代维修。为今保存最完整的辽制双塔。塔后为清代重修的崇兴寺,今塔随寺名。以寺为中心,双塔东西对峙,间距43米,形制基本相同,

  • 大板升城

    明代东蒙古城镇名。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主持兴建,由投靠俺答汗的白莲教徒丘仝等组织汉族工匠施工。约建成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据《三云筹俎考》、《大清一统志》等所载,地点在※丰州滩西部,约在今土默特

  • 思曩儿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隶属四川松潘卫(治今四川松潘)。洪武年间(1468—1498),在其地置思曩儿簇长官司,任命当地首领为长官,治理政务。其族屡遣贡使赴京师贡马及方物,获回赐颇丰。详见“思曩儿簇长官司”(

  • 艋舺

    又称“蟒甲”、“莽葛”。清代台湾高山族的一种常用水上交通工具。以独木构成,即独木舟。据《台海使搓录》载:“蟒甲,独木挖空,两边翼以木板,用藤缚之”,以使舟行平稳。各地大小不一,小的仅容一二人,通常可容

  • 纳石失

    即“纳失失”(1268页)。

  • 米新巴

    珞巴族部落名。门巴人又称之为“珞嘎”,意为“白珞巴”,藏族称之为“卡珞”。多由※米古巴部落分衍而成,部分人还带有门巴族、藏族血统。分布在西藏墨脱县加热萨和旁辛两区,信喇嘛教,穿藏装,讲藏语康方言,生活

  • 瑯峤番

    清代文献对部分高山族称谓。泛指居于凤山县(今属台东县)南境瑯峤山中的高山族。共有“番社”18个,分布在深山密林或险阻溪岸。善用镖枪、竹箭,主要以狩猎为生,种植少量芋薯为副食。《番社风俗》云:“瑯峤生番

  • 御前大臣

    清帝的近臣。清圣祖玄烨以内廷事务缺少统领之人,因而从内廷诸勋戚中挑选,特设此职,无定员,秩视一品,凡乾清门以内侍卫、司员诸务皆命统辖。帝王出宫、巡幸,命其扈从,或代宣王言,名位优重,例戴花翎。嘉庆后,

  • 苏完河卫

    见“苏温河卫”(10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