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北驿站
元代蒙古地区之驿站。岭北行省为元明统治集团的“兴王故地”,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有通往内地和西域的驿站,供官吏和使臣往来及运送粮饷之需。至窝阔台汗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正式建立驿站制度,扩大驿站的路线,和林至中原设37站,至察合台、拔都封地亦设站。元世祖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屡整顿蒙古地区驿道,成为联系腹里(中书省直辖地区)和北疆的动脉,时“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元史·地理志》),其中帖里干道有57站,木怜道38站,纳怜道有24站。纳怜道为“专备军情急务”而设,只许悬带金银字牌面,通报军情机密之重要使臣经行。驿站多选择近捷便当,所经道路平稳,便于交通的践线建立,各站之间的站距不一,一般从五六十里至百数十里不等。有的因站距过长,在道半别置官舍,称“腰驿”。后因战争、灾荒、地震等原因,曾因事制宜进行调整。设驿令、丞、提领治理。驿站设有驿舍,为来往使臣按规定提供食宿、驿马,使臣或官员自备的马匹称“长行马”,由驿站按规定供给草料,驿站定额以外备用马匹称“贴马”,由站户在家喂养,以备急用时顶替。备有车辆的驿站,承担运输贡品及急需物资。还备有牛、骆驼等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