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鲁克鄂拉
准噶尔山名。意谓树木丛密。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东南。原为土尔扈特部驻牧地。明崇祯(1628—1644)初年,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为辉特部所据。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后,归入清朝版图。为伊犁、塔城、乌苏、精河往来要冲。光绪九年(1883),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强行霸占该地。十九年(1893),因清政府多次交涉,始被迫撤出。其地草木丰茂,土地肥沃,为新疆重要牧业区。
准噶尔山名。意谓树木丛密。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东南。原为土尔扈特部驻牧地。明崇祯(1628—1644)初年,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为辉特部所据。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后,归入清朝版图。为伊犁、塔城、乌苏、精河往来要冲。光绪九年(1883),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强行霸占该地。十九年(1893),因清政府多次交涉,始被迫撤出。其地草木丰茂,土地肥沃,为新疆重要牧业区。
见“西倾山”(698页)。
藏语音译,意为“炒面”。藏族人民传统食品。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藏区。其制法:将青稞浸泡或烫洗后,焙熟、磨成面,亦有乾磨而成者。上等的要搓去青稞内皮,精细加工,旧时专供上层官员、活佛和大领
见“公廨”(324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敦敦河卫,并说清代有敦敦河,今有人据此定其在前苏联境内的阿纽伊河口。
我国自称崩尼、博嘎尔等支系的珞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关于支属,经初步比较,与景颇、独龙等语言较接近,与印度嘎若语支的语言也有密切关系,因未作深入比较,暂归入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
?—1659明清之际甘肃临洮藏族士司。※赵重琮子。天启七年(1627),袭父临洮卫指挥使职。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底定陇右,师范率子枢勷归附,仍命为临洮卫指挥使,正三品。
全名唐颍国公史继先墓志。唐徐浩撰文并行书,建中元年(780)八月撰成。墓志已佚,唯宋人赵明诚《金石录》尚存引数句。史继先系唐朝将领,突厥阿史那氏。后突厥可汗默啜孙。开元四年(716)投唐,授左金吾大将
见“萧辅道”(1998页)。
见“昭礼可汗”(1648页)。
见“周几”(14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