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朗族

布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布朗”、“阿瓦”、 “瓦”和“”等。他称“濮曼”、“”。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镇康、双江、耿马等地。人口82280人(1990年)。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地区)一带。唐时称扑子蛮、蒲蛮、蒲人,分布在开南(今思茅一带)、银生(西双版纳自治州)、永昌、寻传(今云南澜沧江上游以西地区)等地。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称蒲蛮、扑子蛮,分布在澜沧江以西,今西双版纳和思茅、临沧等地区,受永昌、顺宁、普洱等府、州管辖。布朗族人民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元朝时,永昌、庆甸(凤庆)濮人曾多次起义。明宣德二年(1427),顺宁府雄摩等15寨濮人杀死十夫长阿茂及所属士卒80余人。清咸丰十年(1860),数千人参加了以哈尼族田四浪(又名田政)为首的起义,斗争延续了七八年。1904年,曼瓦寨布朗族抗缴苛捐杂税,曾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镇压,迫使国民党军溃退。1943年,他们又推翻当地头人的腐败统治,另选新头人。解放前,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巴达一带者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末期,实行农村公社制度。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已进入早期封建地主经济。崇拜祖先,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但仍保留原始宗教。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部分会傣文、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部山区保留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分离,商品经济不发达。

猜你喜欢

  • 五国部

    辽朝对部分女真人的称呼。因其下有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等五国(即五部),故名。来源于黑水靺鞨。约分布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附近的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下游两岸,东接大海。另说在伯力(前苏联哈巴

  • 五万户府

    对元朝在水达达女真地区设立的五个军民万户府的总称。元初设,隶开元路;皇庆元年(1312)增设水达达路后,划入水达达路。5万户府为:桃温(今汤旺河古称,治所在今黑龙江汤原县香兰乡固木讷古城)、胡里改(今

  • 拉布敦

    ?—1750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栋鄂氏。尚书锡勒达之子。雍正七年(1729),随靖边大将军傅尔丹镇压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叛乱。因傅尔丹指挥不利,中诱计,于和通泊遇伏丧师。十年(1732),随亲王策零

  • 孛来

    ?—1466明代蒙古哈喇慎(喀喇沁)部领主。一译博赉。景泰三年(1452),岱总汗脱脱不花、济农阿噶巴尔济兄弟败亡于瓦剌领主也先后,受萨穆尔公主派遣,将阿噶巴尔济孙、哈尔固楚克子伯颜猛可(孛罗忽)救出

  • 处罗可汗

    ①(?—620)唐代东突厥可汗。又称叱罗可汗。阿史那氏。※始毕可汗之弟。原任俟利弗设,又作乙力设。武德二年(619),兄死,嗣立,依俗复纳隋义成公主为妻。以先人失国,赖隋以存,不忘隋恩,于三年二月,迎

  • 阿史那步真

    ?—666唐朝突厥族将领。西突厥※室点密可汗五世孙。贞观六年(632),对族弟※阿史那弥射受唐册封为奚利邲咄陆可汗不满,杀弥射弟侄20余人,自立为咄陆可汗,据弥射属地,部众不服,多叛离。十三年(639

  • 恒滚河

    清代水名。一作兴滚河、亨滚河。滚,一作衮。黑龙江下游的主要支流,前苏联称阿姆贡河。源出卓哩奇山(清文献一作杨阿林),东北流入黑龙江。本为中国境内之水,其流域,唐代为黑水靺鞨分布地,此后为女真人渔猎场所

  • 麦力艮吉囊

    见“吉囊”(681页)。

  • 达浦生

    1874—1965近代著名经师教育家。字凤轩,经名努尔·穆罕默德。江苏六合县人。回族。家贫。幼聪慧好学,兼习阿拉伯文与汉文。光绪二十年(1894)赴京,投牛街礼拜寺大伊玛目王浩然门下受业。结业后留寺任

  • 义渠戎

    古族名。戎人之一支。《史记索隐》引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风俗通义》:“义渠,狄国”;也有称其为白狄种者;一说为羌种。《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春秋时居住于今山西、陕西交界汉西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