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恒格勒格

恒格勒格

蒙古族传统打击乐器。亦作恒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汉族称之为蒙古鼓。起源于元朝以前,流行于民间。元代,经改进装饰,纳入宫廷乐队,用于宴乐等。据《元史·礼乐志》载:“鼓,制以木为匡,冒以革,朱漆杂花,面绘复身龙,长竿二。廷中设,则有大木架,又有击挝高座”。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出土元代壁画《宴乐图》绘有演奏此鼓的场面。元朝灭亡后,仍在民间和王公贵族的宫室中流行。明朝后期,自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传入蒙古后,被纳入寺院,用于佛教活动。清代用于宫廷卤薄大乐中,多至24面。今天仍用于喜庆节日和蒙古歌舞伴奏,并改良为高音、中音、低音3种。演奏时,可挂在身上或置于鼓架上,便于行奏、立奏或坐奏。

猜你喜欢

  • 耶迷只

    见“也喜部”(141页)。

  • 普陀宗乘之庙

    藏传佛教寺庙。藏语“布达拉”音译。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郊狮子沟北坡。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为庆祝弘历60寿辰、皇太后钮祜禄氏80寿辰而建。占地22万平方米,规模为承德外八庙之冠。全寺分3部分。前部

  • 宣慰司架阁管勾

    官名。为宣慰使属员。元代置,秩正九品。参见“宣慰使”(1747页)。

  • 李玝

    ?—347成汉宗室、东晋官员。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西晋末蜀地流民起义首领※李特孙,※李荡第五子,成汉君主※李雄侄。成汉玉衡十三年(323),随征东将军李寿攻阴平杨难敌,不克。十八年(32

  • 外佐领

    指清代旗分佐领。雍正元年(1723),世宗胤禛以努尔哈赤、皇太极已将“旗分佐领”分与诸王,认为此等佐领原非“包衣佐领”可比,诸王等不可因一己之私而恣意虐使。包衣佐领,即※内佐领,皆服役于皇室、王公府;

  • 伊丽河

    见“伊列河”(804页)。

  • 奔博果尔

    见“博木博果尔”(2153页)。

  • 阿帕塔尼

    珞巴族部落名。又称登尼。藏族称之为“丁珞”,西方文献称“达夫拉”、“阿帕塔尼”。据传其祖先从北方或东北方某地迁至苏普帕德和普德普米两河流域,接着又分三支,先后进入今济罗一带定居。包括金勒、那达、希都、

  • 长庆寺

    元朝官署名。掌成宗斡耳朵(帐殿)及怯薛歹(护卫士)人等衣粮诸事。泰定元年(1324)置,设寺卿6员掌寺事,秩正三品,下领少卿、寺丞各2员。

  • 毗室

    见“皮室军”(6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