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辽刻石经
契丹时期于北京房山云居寺镌刻的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勘称宗教史上一大壮举。始于隋末唐初,前后断续千余年,几将重要佛经刻竣。据1956年调查,大小经板共1万5千余块,刻经1千余部,3千4百余卷,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经。全部密藏于石经山洞穴中。刻经所据底本精良,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内中以唐、辽、金三代所刻数量最多。辽刻尤具特色,以※“契丹藏”为底本,又改唐巨型碑式为小型石块,照卷轴式样雕刻,1纸1石,字体整齐,易于对照整理与保存。
契丹时期于北京房山云居寺镌刻的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勘称宗教史上一大壮举。始于隋末唐初,前后断续千余年,几将重要佛经刻竣。据1956年调查,大小经板共1万5千余块,刻经1千余部,3千4百余卷,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经。全部密藏于石经山洞穴中。刻经所据底本精良,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内中以唐、辽、金三代所刻数量最多。辽刻尤具特色,以※“契丹藏”为底本,又改唐巨型碑式为小型石块,照卷轴式样雕刻,1纸1石,字体整齐,易于对照整理与保存。
官名。满语音译。“他赤”具有“令学”之意,“哈番”意为“官员”。清初中央各衙门多设有“他赤哈哈番”,汉译为“博士”官。地位与品级笔帖式同处于伯仲之间,职务亦两相当。顺治元年(1644)定:选部院衙门笔
藏区民间佛教石供之一。原为藏族民众设置的界址及计算里程的标志。在藏区之民居处、道路、码头、山口、林间要道等处多有之。藏民将石块、石板等堆放在一起,往来行人,每每投放一块至数块,积少成多,久成石堆。藏传
唐时南诏第五世王阁罗凤的谥号。见“阁罗凤”(1727页)。
蒙古国大臣。又作石抹咸得卜、石抹憨塔卜。契丹族。太傅※石抹明安长子。成吉思汗十一年(1216),父卒,袭太保,为燕蓟留后长官,史称“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后因其弟忽笃华亦为是职,故人称“大哥行省”。性
鄂伦春语音译。意为青草长出来的季节,即夏天。鄂伦春人旧时无历法,在长期的狩猎和生活实践中,以物侯循环变化为依据,摸索出一套计算一年四季变化的知识,据此来安排狩猎生产。虽与我国通行的农历不完全相合,但适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文字。简称滇东北苗文,是建国后为苗族改革的一种文字。滇东北苗文是本着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汇通的原则而设计的,是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区石门坎寨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式的拼音
1817—1882清代新疆锡伯族爱国将领。姓安佳氏。锡伯营正白旗人。同治十年(1871),任锡伯营领队大臣。是年夏,俄军侵占伊犁。因反对沙俄侵略,屡将沙俄交办情事,禀告伊犁将军荣全,引起沙俄怨恨。十二
敦煌吐蕃古藏文文献之一。原件见伯字1078号卷子。按内容此件亦可称“悉董萨部落土地纠纷诉状”。全文37行,系残卷。记载汉人部庸与贵公发生土地纠纷,因不易解决,遂将土地献给藏族官员罗热多赞,后二人由诉讨
见“薛列河卫”(2543页)。
见“狄柤”(1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