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拽剌

拽剌

①契丹语。亦作“曳剌”、“夜剌”;《武林旧事》记为“爷老”;唐代史籍译作“曳落河(何)”(多一尾音);清代改译为“伊喇(注音“伊喇河”)”。其意:(1)健儿,或壮士。《新唐书·安禄山传》:“曳落河者,犹言健儿云。”《资治通鉴》记:“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卷216) (2)走卒。《辽史·百官志》:“走卒,谓之拽剌。”(3)巡警。《武溪集·契丹官仪》:“巡警者,呼拽剌(原注:音力割反),逐部分各有首领及判官等。”(4)禁卫。《辽史·国语解》:“算斡鲁朵:算,腹心拽剌也;斡鲁朵,宫也。”《营卫志》:“算斡鲁朵……以心腹之卫置。”(5)官名。《辽史·国语解》:“拽剌,官名,军制有拽剌司。”一说此语源于回鹘语“药罗葛”、“夜落纥(隔)”。与契丹皇族姓氏“移剌(即“耶律”)”和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所出之部“迭剌”等为同一语出。其职始置于契丹开国前,耶律台押于※遥辇氏部族联盟时期曾任北边拽剌。选各部健儿组成的军队,称“拽剌军”。契丹于北面军官和边防官中置有“拽剌军详稳司”、“旗鼓拽剌详稳司”、“千拽剌详稳司”、“猛拽剌详稳司”和“西南面拽剌详稳司”等机构;北面行军官:于“远探军”和“候骑”中有拽剌;北面著帐官:于“祗候郎君班详稳司”中有祗候郎君拽剌和左、右祗候郎君拽剌;北面部族官:于奚六部中,有“奚拽剌详稳”。金代,亦设曳剌(或移剌)之职,为属官,应用不及辽代广泛,《金史》中仅数见。元沿之,含义有较大变化,不再直属于军事机构,而设于地方官府。为官府掾属职责或司催督差役、勾捕之事,司科征差税、对证词讼。宋亡后,江南地区官府亦设置,无定制,为一种临时性差遣。成宗以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差役。在北方,于四两包银户内选差;在江南,则于税粮三石(后改二石)以下户差充。遍设于诸行省、路、府、州、县。仁宗时则规定曳剌差役三年补换之制。 ②见“素姑”(1796页) ③见:耶律喜隐”(1321页)。

猜你喜欢

  • 河瑞

    汉(匈奴)刘渊年号。309—310年,凡二年。

  • 善丹

    ①(? —1663)清代蒙古王公。鄂尔多斯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八世孙,塔尔丹之子。崇德二年(1637),遣使哈尔班向清贡驼马。六年(1641),率众附清。顺治七年(1650),以不附所

  • 青海国王

    封爵名。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为吐蕃所败,其王※诺曷钵与唐弘化公主率众逃凉州(今甘肃武威)。乾封元年(666),高宗首次以此爵号封吐谷浑王诺曷钵。贞元十四年(798),唐灵州节度副使(一作朔方节

  • 乌蒙作

    阿昌语音译,意为“寨老人”。旧时云南德宏州阿昌族地区早期农村公社氏族长老称谓。村社一般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由每个氏族推举1人为寨老,与村社首领(阿昌语称※“作借”)共同商议村寨事情,并协助村社首领处理寨

  • 阎马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辽12宫下均设抹里。阎马为辽世宗※积庆宫下之一抹里。

  • 番社

    台湾高山族聚落组织。参见“社”(1170页)。

  • 麦德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意为“有能力”、“有气魄”或“有权威”等。旧时珞巴族社会等级名称,由未沦为低贱等级血统的氏族成员组成。属自由人。可以占有※伍布(较低级的社会等级)和※涅巴(最低级的社会等级)

  • 乌顿柱

    鄂伦春族旧时住屋的一种。鄂伦春语音译。俗称“土窑子”。流行于今小兴安岭地区。毕拉尔路鄂伦春人解放前冬季多住这种房。其构造是:在地上挖一长方形、一人多深的坑,上以圆木搭盖,铺以蒿草,培土踩实。坑内有冷铺

  • 元应昌路故城遗址

    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西南约2公里处。元至元七年(1270)修筑。名为应昌府。二十二年(1285),改应昌路。由于世为鲁王及鲁国大长公主等居地,故被称为鲁王城。城墙用土夯筑,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 黑哲喀喇

    即“赫哲喀喇”(2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