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撒里畏吾

撒里畏吾

古族名。始见于元初文献。亦称撒里畏兀、馺里畏吾、萨里辉和尔;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儿、西喇古儿黄番等。“畏吾”、“辉和尔”、“畏兀儿”、“伟古儿”即“回纥”、“回鹘”之对音。“撒里”一说为地名“疏勒”之音变;一说为回纥发源地之河名,《新唐书·回鹘传》谓:回纥“居薛延陀北娑陵水”(一作薛灵哥水,即今蒙古高原之色楞格河),“娑陵”与“撒里”(sarig)音近,可证此说;一说源于宋时的※黄头回纥;一说源于西州回鹘或龟兹回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族分布于今甘肃敦煌西南、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至罗布泊、若羌之广大地区。以游牧为生。“居无城廓,以毡帐为庐舍,产多驼、马、牛、羊”。信仰佛教。13世纪初叶,蒙古国征服该地区。后元朝封忽必烈之孙铁木儿不花为“镇西武靖王”,封朵儿只班为安定王镇守其地。一些蒙古部落随诸宗王镇戍边境,进入撒里畏兀区域游物,在与撒里畏兀的长期交往中相融合。14世纪中叶,明朝在此地先后设置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封元宗室宁王眩烟帖木儿为安定王。15至16世纪初,各卫因遭受吐鲁番察哈台后王的侵扰,不能自立,相继溃散,请内徙,遂东迁嘉峪关内肃州(今酒泉)及甘州(今张掖)南山一带住牧。

猜你喜欢

  • 高永昌

    ?—1116大渤海国创建者。渤海遗裔。先世为渤海国六右姓之一,渤海亡后,迁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仕辽,官至东京(今辽阳市)裨将(一作供奉官)。辽天祚帝于天庆五年(1115)募渤海士卒2000人屯白草

  • 沧源

    地名、县名。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南边陲,北接耿马,东界澜沧,西、南与缅甸接壤。唐时属南诏辖地,宋归永昌府,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清时期归孟连长官司管辖,光绪十三年(1887)后属镇边直隶厅。民国年间曾属澜沧

  • 西南夷

    汉代对巴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分布范围包括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南部,贵州西南部及云南大部分地区。族属与氐羌、濮、越等族群有渊源关系。各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已进入阶级社会,有的尚

  • 甘肃人物志

    书名。近人张维(字鸿汀,甘肃临洮人)编撰,民国十五年(1926),陇右乐善书局印行。正文20卷、附表3卷、序录1卷、卷首有刘尔炘序。卷1—2为帝纪(伏羲氏、女娲氏等);卷3—18为列传(孔门三子、臣工

  • 白土城

    古城名。俗称丹阳城。位于今青海民和县南部。因其墙上长满苔藓,远望呈黑色,故又名黑城。东汉安帝(106—125在位)时置,属金城郡。后废。西晋复置。北魏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寒(一作塞)于白土,即此处。古城

  • 夷腊

    见“耶律夷腊葛”(1325页)。

  • 韩陵

    山名。亦名七里冈。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北17里。北魏泰常八年(423),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曾大猎于此。普泰二年(532),北魏晋州刺史高欢(鲜卑化汉人)在此布设战阵,击败契胡尔朱氏集团,从而独揽北魏朝政。为

  • 桂娄部

    高句骊族5部之一。后亦称内部或黄部。5部中原以消(一作涓)奴部人为王,汉时由桂娄部人取代,故有内部(5部按分布方位,以东、西南、北、内命部名)、黄部之称。直至唐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诸王皆由其部

  • 姜行本纪功碑

    唐代碑刻。碑立于新疆巴里坤县松树塘。清同治年间(1862—1874),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将此碑移于关帝庙建亭保护。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碑高1.8米,宽0.6米。碑文18行,满行47字,楷书。碑刻

  • 老票

    参见“老龙票”(6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