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藏文历史文献
指发现于甘肃敦煌藏经洞内的唐代吐蕃藏文文献。1899年(一说1900年)管理敦煌莫高窟佛洞的道士王园录发现藏经洞后,帝国主义列强乘清代局势混乱和统治者腐败之机,陆续派人到敦煌,以考察为名,攫取藏经洞内大量珍贵文献,其中包括吐蕃古藏文文献。其中有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907、1914年共两次),法国人伯希和(1908年)、俄国人奥布鲁切夫(1905年)、鄂登堡(1913至1914年)、日本人吉川小一朗和桔瑞超(1911年)。其间以斯坦因及伯希和所盗文物最多,而伯希和盗取文献尤为珍贵。据可见到的线索估计,古藏文文献总计约7000卷左右(包括劫余后留存国内的),其中绝大部分为佛教文献,历史文献所占比例较小,但却极为珍贵。这些藏文文献为8—9世纪吐蕃占领河西时所写,撰写或抄写人包括藏、汉、龟兹、康居、于阗及高昌等族人士,多在寺院及吐蕃官府中写成,亦有来自吐蕃本部(今西藏)及新疆吐蕃占领区之公文、指令、诏书等。文献内容涉及吐蕃时期王统历史、政治、经济及军事措施,文化、风俗,青藏高原历史地理,唐蕃关系及吐蕃与邻族关系,唐蕃间的驿站,吐蕃赞普及大相等发给河西吐蕃将领的诏令,赞普及吐蕃驻河西将领间的往还公文,赞普及吐蕃将领在敦煌寺院中的发愿文,河西吐蕃占领区的社会历史文献(包括民间政治及经济纠纷法律诉讼及判决文书等)。这些文献主要写在纸卷上(有些写在佛经背面或经文行间),或木简上,少数写在羊皮、树皮及牛髋骨上,也有的写在丝绢绸缎上,在佛像及壁画上亦多有藏文题记。所用纸张多为河西汉地所造。文体为楷书、草楷或两者之间的过渡书写体。有关文献,多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及大英博物院图书馆、法国巴黎国民图书馆。法国拉鲁教授1939、 1950、 1961年所编三卷藏文目录中,有历史文献目录及部分扼要题记。麦克唐纳及今枝由郎合编的《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藏文文献选集》(2卷集,1978及1979年出版),其中亦包括部分影印历史文献。法国巴考、杜散,英国托马斯,在藏人噶钦顿珠的帮助下,于1940年在巴黎出版了《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这是专载吐蕃王统历史的著作。这部分敦煌历史文本,国内王尧、陈践于1980年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为名译成汉文刊布,并加注释。这些历史文献均系当时所记,且受佛教影响较少,并能与汉文史籍相印证,是研究唐代吐蕃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亦可补汉籍失载之不足。